驶离米尔哈韦小镇,伊朗东部广袤而相对荒凉的高原展现在林墨眼前。
与阿富汗的满目疮痍不同,这里的贫瘠带着一种古老的、被时间固化了的苍凉。
笔直的公路延伸向天际,两旁是偶尔出现的、被土墙围起来的村庄和点缀其间的、耐旱的灌木丛。
空气干燥,阳光炽烈,带着与阿富汗战火硝烟截然不同的、属于干旱地区的灼热气息。
林墨的目标是前往中部城市克尔曼,那里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通往伊朗腹地的重要枢纽。
他需要在那里获取更多关于伊朗现状的信息,并决定下一步的具体方向。
然而,他很快发现,在伊朗,旅行远不止是看风景那么简单。
这个国家有着严密的行政管理和对信息的高度控制。离开边境地区不久,他就在一个检查站被拦下了。
检查站的士兵比阿富汗的武装分子显得正规得多,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态度算不上恶劣,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程式化冷漠。
他们仔细检查了林墨的护照、伊朗签证、车辆文件,反复盘问他的旅行目的、行程计划、以及在阿富汗的经历。
“旅行?一个人?从阿富汗开车过来?”负责检查的军官翻看着林墨的护照,眼神锐利,“林先生,你的旅行方式很……特别。根据记录,你在阿富汗停留了不短的时间。能告诉我们你在那里的具体活动吗?”
林墨保持着镇定,拿出了卡里姆先生那封盖着“希望之锚”印章的信函,解释道:“我主要在喀布尔附近做一些人道主义记录工作,这是一家本地庇护所开具的证明。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希望记录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军官仔细看了看那封措辞谨慎、主要表达感谢和证明林墨曾提供帮助的信,又打量了一下林墨车内的摄影设备,脸上的怀疑并未完全消散。
“伊朗欢迎遵守法律的游客,林先生。”军官将证件递还,语气平淡却带着警告,“但请注意,你的拍摄和记录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不要前往未经允许的区域,不要拍摄军事设施和政府建筑,你的所有公开发布的内容,不得包含任何损害伊朗国家利益和形象的信息。否则,后果会非常严重。”
林墨点头表示明白。
他知道,在这里,他必须比在阿富汗时更加谨言慎行,镜头所指,需要更加审慎。
放行后,林墨继续前行。
为了避开主要干道上可能更多的检查,他选择了一条相对偏僻的、通往克尔曼的省级公路。
条路更加蜿蜒,穿行于更加荒芜的丘陵地带,人烟稀少。
就在夕阳西下,他准备寻找合适地点露营过夜时,意外发生了。
一辆看起来十分破旧、没有牌照的皮卡,突然从一条岔路上冲出,横在了他的车前,迫使林墨紧急刹车。紧接着,后面又驶来两辆摩托车,堵住了他的退路。
从皮卡和摩托车上,跳下来七八个手持棍棒和砍刀的男子。他们穿着普通的本地服装,但眼神凶狠,带着一股亡命之徒的戾气。为首的是一个脸上带着刀疤、身材壮硕的大汉。
“下车!外国人!”刀疤脸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波斯语吼道,用力拍打着林墨的车窗。
林墨心中一沉。这不是官方的检查站,而是遇到了路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