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关于信用。华元的信用,不来自这张纸,而来自我们大华的国家信用!国家银行将储备足额的黄金和白银作为‘准备金’。任何人,随时可以凭手中的华元,到国家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兑换等额的黄金或白银。有金银托底,百姓自然信得过。”
“其次,关于防伪。”宋珩之指着图纸上的花纹,“这些花纹,采用了牛顿爵士最新研究的‘光学微雕’技术和多色套印法,还有我朝独有的水印技术,便是最巧的画师,也无法仿冒。伪造的成本,将远远高于其面值。”
林则凑过去看了看,那图纸上的花纹确实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他将信将疑,但没有再反驳。
宋珩之见状,信心更足了,继续说道:“其二,代理国库,调控经济!国家银行成立后,全国税收,都将直接存入银行在各地的分行,再通过电报和账目划转,瞬间便可汇集到中央。免去长途解送之苦,安全又高效。同时,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控制货币的投放量,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保持物价稳定。”
“其三,支持国家建设!陛下要修的铁路,要建的工厂,都可以由国家银行发行‘国家建设债券’,向民间募集资金。百姓购买债券,既能获得利息,又能支持国家,两全其美。银行也可以向那些有前景的民间工坊,提供低息贷款,扶持他们发展壮大,从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
宋珩之越说越兴奋,他的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统一的货币在全国顺畅地流通,铁路如血脉般延伸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工厂的烟囱喷出滚滚浓烟,大华的商船航行在四海之上……
李信听得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这些,正是他想做,却不知该如何系统化表达出来的东西。宋珩之,这个年轻人,简直是上天赐给他的宝库。
林则也听得入了神。他虽然对很多新名词似懂非懂,但他听明白了最核心的一点:这个“国家银行”,似乎真的能解决他现在面临的所有难题。
“可是……珩之啊,”林则还是有些不放心,“这事关国本,一旦行差踏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是不是再从长计议?”
“没有时间了!”李信斩钉截铁地打断了他,“林爱卿,你的谨慎,朕知道。但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大华要崛起,就必须在制度上,领先于世界!朕相信宋珩之,也相信朕自己!”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毛笔,在一张空白的圣旨上,写下了“大华国家银行”六个大字。
他将圣旨递给林则:“林爱卿,你,出任第一任国家银行行长。宋珩之,任副行长。朕给你们半年时间,把银行的架子搭起来,把第一版‘华元’给朕印出来!”
林则颤抖着双手,接过了那份薄薄的,却重于泰山的圣旨。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大华的,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李信又从一个锦盒里,取出一块雕刻着复杂龙纹的黄铜印版,那是他让格物院秘密制作的第一块华元钞票的印刷原版。
他将印版,亲手交到了宋珩之的手中。
“珩之,大华的未来,就在你的手里了。不要让朕失望。”
宋珩之紧紧地握着那块冰冷而沉重的印版,仿佛握住了整个国家的脉搏。他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光芒。
“陛下放心,臣,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