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设铁路总局(2 / 2)

“迁都西安,可就近经略中原,威慑山西河南。同时,也能兼顾北疆防务,更方便掌控天下政局。”

“这才是王者定鼎之基。”

他说完,整个房间都安静下来。

沈明屏住呼吸,他刚才只是凭着一股专业敏感脱口而出,而徐文良,则是从整个天下的战略格局,阐述了迁都的必然性。

李信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当然想过迁都,但时机一直不成熟。

现在,西夷联军主力溃败,陕西全境传檄可定,清廷在西北的力量被彻底拔除。

时机,似乎真的到了。

“迁都,事关重大。”

李信停下脚步,看着徐文良。

“钱粮、人事、民心,千头万绪。尤其是陕西的治理,需要一个得力的人坐镇,否则新都未稳,后院先乱。”

“你看,谁可担此总督大任?”

这既是询问,也是考验。

徐文良胸有成竹。

“保民府副主官,王砚。”

“哦?说来听听。”

“王砚此人,曾一手主持河西走廊的屯垦事宜。短短数年,河西之地,从人烟稀少变为粮仓遍地,流民安置井井有条。”

“他懂民政,知农事,更善于协调各方。由他出任陕西总督,安抚地方,筹备迁都,最为稳妥。”

李信脑中浮现出王砚那张不苟言笑,但做事一丝不苟的脸。

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好。”

李信当即拍板。

“就由王砚出任陕西总督,即刻启程,赶赴西安。”

“沈明。”

他又转向铁路总局的新任局长。

“你的铁路总局,要全力配合王砚。他要人给人,要车给车。”

“臣遵命。”

一道道命令,从这座小小的行辕发出,迅速地改变着天下的格局。

数日后,王砚抵达了刚刚经历过战火的西安城。

他没有先去见献城的张承业,也没有去拜访驻军的周大勇,而是直接找到了城郊的一片空地。

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

“土质不错。”

他对随行的官员说道。

“立刻联系铁路总局,我要从西域调运五万斤土豆种薯过来。”

“要快,不能误了农时。”

“分发给西安周边的农户,告诉他们,这是汉王恩赐,种出来的土豆,官府二倍价钱收购。”

随行的官员都愣住了。

这位新任总督,不问军政,先问农桑。

紧接着,王砚又找到了电信局负责人,苏明远。

“苏督办,王上要我问你,‘西安至潼关’的电报线路,何时能够架通?”

苏明远擦了擦额头的汗。

“总督大人,沿途山脉众多,工程难度不小,最快……也得三个月。”

“一个月至潼关。”

王砚伸出一根手指。

“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

“需要什么,人手,物资,军队护卫,你尽管开口。一个月后,我要在西安,就能收到潼关城头的风声。”

王砚的安排,有条不紊,却又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雷厉风行。

安民,备战。

两手都在抓,两手都抓得极硬。

这些消息,如同雪片一般,通过清廷残存的驿道和探子,送到了京师。

户部尚书府。

马齐看着手中的密报,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小锤,狠狠地敲在他的心口。

汉贼成立铁路总局。

汉贼任命陕西总督。

汉贼从西域调运粮种。

汉贼在修通往潼关的电报线。

这些零散的消息串联在一起,指向一个让他浑身发冷的事实。

汉贼,要迁都西安,要定鼎关中,要图谋整个中原了。

他再也坐不住,不顾深夜宫禁,疯了一般地冲向紫禁城。

乾清宫里,灯火昏暗。

康熙穿着一身常服,正在摆弄着几件西洋钟表,神情颓然。

“皇上!”

马齐跪在地上,声音嘶哑。

“陕西急报,汉贼根基日稳,恐有东出之意。京师……京师已成危卵。臣恳请皇上,早做迁都盛京之备啊!”

康熙头也不抬,手上拨弄钟表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咔哒,咔哒。

清脆的声响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显得格外刺耳。

许久,他才幽幽地开口,声音里听不出任何情绪。

“知道了。”

“任尔等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