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流民夺粮仓(2 / 2)

刘二郎瘫坐在地上,抓起一把米,拼命地往嘴里塞。

燕七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拍了拍刘二郎的肩膀。

“光有粮食不够。”

他从怀里掏出一叠油印的报纸,递了过去。

“看看这个。”

刘二郎接过报纸,上面几个大字刺入他的眼中。

《汉王新报》。

“汉王有令,凡杀清妖者,皆为汉军。”

“随汉王,反清廷,有饭吃,有田种。”

燕七的声音高亢起来,传遍了整个粮库。

“清廷的皇帝只知道加税,只知道抢我们的粮食。”

“汉王,才是给我们活路的人。”

“愿意跟着汉王干的,站出来。”

刘二郎第一个站了起来。

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很快,粮库内外,五百多条汉子,全都站了起来。

他们手里拿着刚刚缴获的兵器,眼中燃烧着复仇与希望的火焰。

……

河南巡抚府。

田文镜看着手中的告急文书,气得浑身发抖。

“反了,都反了。”

“一群刁民,竟然敢冲击官府粮库,杀害朝廷命官。”

他口中的“朝廷命官”,自然是那个假扮粮官的沈万山,燕七为了把戏做足,让沈万山“死”在了乱民之中。

“抚台大人,下官以为,此事必有蹊跷。”

一旁的幕僚小心翼翼地开口。

“朱仙镇的流民,背后恐怕有汉贼的影子。”

“报纸,他们竟然有汉贼的报纸。”

田文镜一拳砸在桌上。

“一群泥腿子,哪里懂什么报纸。这分明是汉贼在背后煽动。”

他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折送往京城。

奏折里,他将朱仙镇的暴乱描绘成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声称流民与汉贼主力勾结,恐有席卷河南之势,恳请朝廷速派大军增援。

紫禁城,乾清宫。

康熙看着田文镜的奏折,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西北战事正紧,他把能调动的兵力都派了过去。

现在,心腹之地河南又起大火。

“明珠。”

“奴才在。”

“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明珠心里叫苦不迭,国库里连老鼠都饿死了,哪还有钱粮再支撑一场中原的平叛。

他斟酌着词句。

“皇上,河南乃中原腹地,不容有失。然西北战事为重,不可轻动主力。”

“奴才以为,可从驰援西北的盛京八旗兵中,暂调一千精锐,由得力将官统领,先行赶赴河南,稳住局势。”

康熙沉默了。

从西北前线抽调兵力,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可眼下,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准奏。”

他疲惫地挥了挥手。

“传旨,命盛京副都统一等侍卫阿兰泰,率一千索伦兵,即刻改道,驰援河南。”

“嗻。”

明珠退了出去,心中那片冰凉,又加重了几分。

汉贼这一招,实在是太毒了。

看似只是在河南点了一把小火,却让整个大清的战局,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清廷的兵力,被进一步分散。

而汉军,则在东西两线,都获得了宝贵的喘息和集结的时间。

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已然箭在弦上。

……

千里之外,黑水城。

帅帐之内,沙盘上清晰地标注着整个天下的局势。

李信的手指,正点在河南朱仙镇的位置。

“先生的计策,成了。”

徐文良微微一笑,手中拿着最新的情报。

“朱仙镇一乱,河南巡抚田文镜必然会调集重兵围剿。”

“根据青蛇卫传回的消息,他已经集结了开封、归德两府的五千绿营兵,正向朱仙镇开进。”

李信点头。

“五千人,足够把这颗钉子牢牢地钉在清廷的心腹之地了。”

徐文良的手指,从河南滑向了西北。

“汉王,这只是第一步。”

“河南一乱,清廷从东面驰援西北的兵马,必然会受到迟滞,甚至会被抽调一部分前去平叛。”

“如此一来,周培公在陕甘的防线,就成了孤军。”

“我建议,立刻命令龙骧军团周大勇部,全军移师张掖。”

徐文良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了凉州城的旁边。

“兵临城下,做出随时要强攻凉州的姿态。”

“清廷首尾不能相顾,必然会顾此失彼,届时,便是我军东出的最好时机。”

李信的脸上浮现出赞许。

“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他转身看向一旁的陈敬之。

“保民府即刻从西域调粮十万石,运往张掖,保障东线大军的后勤。”

“遵命。”

陈敬之躬身领命。

一盘搅动天下的大棋,正按照徐文良的谋划,一步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