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深冬的寒意浸入骨髓。浓雾不再是春夏的湿白,而是变成了铅灰色的、冰冷的幕布,终日笼罩着山城,连阳光都成了奢侈。空气里永远混杂着煤烟、潮气、硝烟和一种无数人挤在一起产生的浑浊气味。嘉陵江和长江的水位低落,露出泥泞的滩涂,更添几分萧索。
顾清翰的工作地点,设在两路口附近一栋匆忙征用的、灰扑扑的三层小楼里。这里挂着一块不起眼的牌子:“军事委员会宣传部国际新闻处”。楼里总是人来人往,电话铃声、打字机的噼啪声、不同语言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气氛紧张而忙碌。
他的办公室在二楼角落,狭窄,窗户漏风,冬天需要穿着厚厚的棉袍才能勉强抵御寒气。桌上堆满了小山似的文件:需要翻译成英文的战报、需要润色后向海外发布的通讯稿、需要分析的外电剪报、还有各种会议的记录和待拟的发言要点。工作量极大,常常需要熬夜。煤油灯的光线昏暗,烟雾缭绕,熏得人眼睛发涩。
他的主要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抗战的真相,揭露日军的暴行,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争。他需要从纷繁复杂、往往令人沮丧的战况中,提炼出不屈的精神和希望的火种;需要用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去打动那些远在重洋之外、立场各异的读者。
压力无处不在。一则消息的措辞不当,可能被敌方利用渲染;一个数据的误差,可能影响外界对中国抵抗能力的判断。他必须字斟句酌,如履薄冰。
生活更是艰苦。配给的食物粗糙寡淡,经常吃不饱。宿舍阴冷潮湿,跳蚤和臭虫扰得人难以安眠。最可怕的,还是日军的轰炸。
五三、五四大轰炸的惨状记忆犹新,整个重庆都笼罩在恐怖的阴影下。警报声变得愈发频繁和凄厉,常常在深夜或黎明时分骤然响起,撕破山城的寂静。然后便是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冲天的火光,以及随之而来的哭喊和混乱。
这天下午,顾清翰正在赶译一份关于鄂北战况的紧急通报。窗外雾气弥漫,室内寒冷刺骨,他的手指冻得有些僵硬,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呵气取暖。稿纸上的英文词汇在他眼前跳动,战报中描述的惨烈伤亡和艰难抵抗,让他的心情格外沉重。
就在这时——
“呜——呜——呜——!!!”
空袭警报那撕心裂肺的尖啸声,毫无预兆地、极其恐怖地拉响了!声音穿透浓雾,瞬间刺入每个人的耳膜!
办公室里的嘈杂声戛然而止,随即爆发出更大的混乱!
“警报!快!进防空洞!”
“文件!重要文件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