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事件像一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但奇怪的是,这剧烈的动荡之后,顾清翰和陆震云之间的关系,反而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妙的平稳期。
那层冰冷的隔阂似乎还在,但不再那么坚硬和绝对。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在两人之间悄然滋生。
顾清翰在诊所的休息室里待了两天。陆震云没有再来过,但小七每天都会准时出现,送来清淡的饭菜和熬好的汤药,还会絮絮叨叨地汇报一下外面的情况:阿良受了惊吓,但身体无碍,他家里人也后怕不已,陆震云派了人暗中保护;学堂重建进度没受影响,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码头那边,义信社的骚扰似乎突然消停了不少,大概是陆震云之前的狠厉反击起了作用。
小七每次来,都会偷偷观察顾清翰的脸色,然后回去一五一十地向陆震云汇报:“顾先生今天气色好多了”,“手臂淤青散了些”,“药都按时喝了”。
第三天,顾清翰觉得自己实在不能再待下去了,坚持要回学校。小七请示了陆震云后,没有强留,而是安排车子,亲自把他送回了学校宿舍。
回到熟悉的环境,顾清翰的生活似乎恢复了原样。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但他自己知道,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急切地、甚至有些莽撞地试图直接闯入码头禁区去打探消息。他接受了陆震云的警告,意识到硬闯不仅危险,而且无效。
但他也没有完全放弃。他的方式变得更加迂回和聪明。
有时,他会去学堂工地。陆震云偶尔也会在那里出现,两人碰见了,会简单交谈几句,主要是关于学堂重建的细节,不再涉及敏感的码头事务。但顾清翰会在谈话中,看似无意地提及一些他在报纸上看到的、关于其他港口货运管理的新闻或者国外先进的仓储理念。
陆震云通常只是听着,很少评论,但顾清翰注意到,他听得很认真,有时甚至会追问一两个细节。
又过了几天,顾清翰整理了一份简短的书单,上面列了几本关于物流管理和近代港口运营的中英文书籍,托小七转交给陆震云。他没有多做解释,只说了一句:“闲时翻翻,或有些许参考。”
陆震云收到书单,看着上面清秀工整的字迹,沉默了片刻,然后对身边一个略通文墨的手下吩咐道:“去书店看看,能找到的都买回来。”
手下有些诧异,但还是照办了。几天后,几本崭新的书籍就出现在了陆震云的书房里。他确实会翻看,有些地方看不懂,甚至会让人去查字典,或者……偶尔在遇到顾清翰时,状似随意地提一两个问题。
顾清翰则会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并结合上海码头的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基于书本理论的分析和建议,比如如何更高效地分类货物、如何预防火灾隐患等等。他的建议总是围绕着“安全”和“效率”这两个陆震云无法拒绝的理由。
陆震云依旧不会明确表态,但下一次顾清翰去工地时,可能会发现工人们堆放材料的方式似乎更规整了,或者听到陆震云对手下吩咐加强夜间巡逻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