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的结果就是顾廷烨虽然成功将人带进衙门,他再无状也知道王家在朝有不少人,面前这人暂时还得善待,除非是皇帝下旨。
但是从顾廷烨成为钦差那一刻起,文官就有了另一层的算计,现在谁还管那将士吃鸡的事?都是打着砍皇帝一臂的目的来的。
顾廷烨刚将人关了七天,下马威才进行到一半,边境的圣旨就过来了,“着去顾侯钦差之权押解回京,即刻施行,不得有误,沿途任何人不得阻拦,钦此。”
就是一个勋贵到场第一件事关了一个世家的家主,就这文官集团就要疯,别管是谁,这都打脸上了还要忍吗?
皇帝知道这本就是一个锅,所以打算先让顾廷烨平安归京再说,顾廷烨也是难得栽了,他起身看完圣旨后又看向传旨的人,两人交头接耳说了会话这才坐上马车离开。
只不过顾廷烨回京的路上同样的“偷鸡”之事发生在周围几个省份,直到第一个将军带着将士投奔大理,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短短七天大宋就乱起来了,那些将军本就是镇守边境的,如今边境士兵逃逸,这不管在哪朝哪代都是亡国之象。
南越在那些人进入大理的第一天就开始给他们办户籍,一批一批的进城,然后开始攻打周边的国家,只为给新子民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嗯,他是大好人。
大理的地盘突然扩大了三倍,国内的贵族也都缄默不言,他们只是一味的种棉花,种粮食,俗话说的好,宁为大国民,不为小国臣。
他们马上就是大国了,不对,现在其实已经是了,就是刚来的那些人他们信不过,还是得优先发展本国人。
皇帝长在大宋对这个没感觉,他们得记着,好好的发展城内百姓,粮食多了环境好了孩子就有了,加油加油,都是为了社稷啊!!
等大宋反应过来的时候一连串砍了三个世家,只是这个时候文官武官却直接对上了,文官觉得是武官使诈,明明是那些将军带着人去偷世家的鸡,现在却倒打一耙。
弄得好像是他们咄咄逼人一样,而武将更气,本来好好的将帅之才,在边关尽心尽力,这么多年没喊苦没喊累,硬生生的给逼走了。
文官不给他们活路他们不反抗就得死,而且顾廷烨的存在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一点点武将崛起的希望。
也就是这样等着盼着结果京城突然传来消息,顾廷烨的马车失控跌下悬崖,生死不知。
皇帝震怒,你是说一个从蜀地打到边境的将士风里来雨里去没死,然后坐个马车被护送回京的时候死了?
桓王亲自去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嗯,理想很丰满,现实更美满,桓王行至中途时就开始遭遇刺杀,赵策英也是憋着一口气,这好兄弟身死若是他拿不出个说法,日后还有谁愿意给他们父子卖命?
所以他跟顾廷烨死一起了,两人的尸体双双被运回京城,帝后当场就倒了,大家都等着帝后醒后的风雨欲来,结果这两人一倒下却彻底没了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