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立刻派出侦察小组,火速查明这两个方向的一切情况,我要知道小鬼子所有的动向,哪怕是它们晚饭吃的是什么,我都要一清二楚!”
“是!”
“各部队立刻检查装备,做好出击的准备,待侦察情报传回来之后,再决定最后的打法!现在散会!”
刑天的命令如山,刘忠亲自带队,挑选了最得力的两个班长和几名经验最丰富的战士,组成了两个侦察小组。
“我们要成为支队的“暗夜之眼”,这次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摸清小鬼子兵力、火力配置、巡逻规律、换岗时间、通讯线路、障碍物设置,甚至观察其后勤伙食,以判断其部队规模和状态。”
“第一组,沙河桥方向,由我亲自带队,成员包括老侦察兵“山鹰”(擅长远距离观察和绘图)和“耗子”(身材瘦小,极擅渗透和听力超群)。”
“第二组,黑风岭方向,由班长“老刀”带队,成员包括“地雷”(原是工兵,对地形和爆破点选择有直觉)和“鹞子”(攀爬高手,惯于从高处获取视野)。”
“注意隐蔽,确保安全!马上检查装备,我们即刻出发!”
“是!”
两个小组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幕笼罩的山林中。
……
沙河桥方向的“幽灵窥探”。
入夜时分,刘忠小组首先抵达了沙河桥外围的一处制高点。
“山鹰”立即架起从小鬼子手中缴获的、倍率有限的望远镜,开始绘制桥头堡的初步工事草图。
他默数着碉堡的数量、射击孔的方向、探照灯的数量和扫射规律。
在掌握了外部规律后,刘忠挥了挥手,“耗子”利用探照灯扫射的间隙,如壁虎般贴地匍匐前进,悄无声息地越过外围的铁丝网和空旷地带,潜入到了距离桥头堡仅百余米的一处废弃水渠里。
他将耳朵贴近地面,甚至能听到哨兵换岗时的鸟语对话片段和皮靴踩地的声音。
他精准记录下了小鬼子哨兵是每两小时换一次岗,巡逻队每半小时从桥西头走到东头。
凌晨1点时,有一辆小鬼子的卡车运来热食,他隐约听到有小鬼子抱怨“又是冷饭团和味噌汤”,但人数似乎不多,推断只是一个后勤小队。
他拿出小本子,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将这些情报记录了下来,又将小本子放进了贴身的口袋里。
随后,他听到了一头军官模样的小鬼子在电话里催促增援,提到“黑风岭方向兵力不足,请求加强巡逻”,这无意中泄露了另一个方向的虚实。
“耗子”冒险再次靠近,清晰地看到了桥墩的结构(是混凝土浇筑,强攻爆破难度大),并发现了桥下水中可能布置了防潜水偷袭的网状障碍物。
他甚至通过碉堡窗户透出的光线,大致判断出内部驻军约有十余人。
随后,他又悄无声息如同幽灵般撤到了安全地带,与刘忠他们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