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送过去那天,幼儿园的老师拍了段视频发过来:一群小娃围着竹玩具疯跑,竹推车“咯吱咯吱”响,小水桶里装满沙子,洒得满地都是,笑声比竹满堂桥的铃铛还亮。
竹安趴在竹桌上看视频,小手指着屏幕喊:“我的!我的铲子!”其实那铲子是结巴的孩子编的,比他编的规整多了,他却认死了是自己的,惹得大家直笑。
入夏时,竹棚后面的空地上种了片竹子,是结巴的孩子特意栽的,说是给竹安练手用的。竹安每天早上都要去浇竹子,拿着个竹制的小水壶,壶嘴歪得厉害,水洒得比浇进去的还多,他却跑得满头大汗,嘴里念叨着:“快快长!我要编大车!”
有天浇水时,他不小心踩翻了竹水壶,摔在竹丛里,膝盖蹭破块皮,哭得惊天动地。结巴的孩子跑过去,把他抱起来往竹棚跑,竹安搂着他的脖子,眼泪鼻涕蹭了他一肩膀,嘴里还喊着“我的竹子!”
哑女早在竹棚门口等着,手里拿着竹制的小药箱——那是她编的,里面装着碘伏、棉签,都是给竹安备的。她给儿子擦药时,竹安疼得直咧嘴,却咬着牙不吭声,眼睛直勾勾盯着爹手里的竹水壶,生怕摔坏了。
秋天的时候,大学生姑娘设计了款竹制的儿童餐椅,带小桌板的那种,刚挂上网店就被抢光了。
“这桌板得能卸下来,”她举着图纸给大家看,“娃长大点还能当小书桌用,不浪费。”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给餐椅编了个小脚踏:“这……这样娃脚不……不着地,不……不累。”竹安坐在样品椅上,拍着小桌板喊:“吃饭!吃饭!”哑女赶紧端来碗小米粥,他却用手抓着吃,粥粒掉得满桌都是,像撒了把小珍珠。
年底时,合作社评了“最佳小帮手”,奖了竹安一个竹制的小奖杯,杯身上刻着个歪脑袋的小竹子,是他自己画的。颁奖那天,他站在竹台上,小胸脯挺得老高,接过奖杯就往爹手里塞,意思是让他拿着,惹得满棚子人笑出眼泪。
除夕夜,竹安跟着爹去贴春联,手里拿着个竹制的小胶带架,是结巴的孩子特意编的,方便他撕胶带。他踮着脚往竹柱上贴,春联贴得歪歪扭扭,上半截还卷着边,却拍着手喊:“好看!比去年的好看!”
哑女站在竹棚门口,看着父子俩忙活,手里端着盘刚炸好的小麻花,竹盘里堆得像座小山。结巴的孩子贴完春联,走过去从盘里捏了根,塞到她嘴里,麻花的香味混着竹香,甜得人心里发颤。
竹安跑过来,举着个竹制的小灯笼,灯笼里点着根小蜡烛,暖黄的光映得他小脸通红:“放烟花!放烟花!”结巴的孩子抱着他,哑女跟在旁边,三人往竹满堂桥走,灯笼的光在雪地上拖出长长的影子,像串糖葫芦。
桥边的雪地里,早有人放起了烟花,“砰砰”的响声震得竹铃铛“叮铃”响。竹安趴在爹肩膀上,指着天上的烟花喊:“竹!像竹!”那烟花炸开时,真像棵炸开的竹子,绿的叶,黄的杆,在黑夜里亮得晃眼。
这日子啊,就像竹安编的小竹圈,看着不咋周正,却圈着满当当的热乎气,圈着竹香,圈着笑声,圈着身边人。一年年转下去,转得稠乎乎、甜滋滋的,让人稀罕得紧,想一直这么转下去,转到竹安长大,转到竹子成林,转到日子像竹满堂的溪水,哗啦啦,甜滋滋,流个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