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女编的竹蜻蜓越来越像样,虽然还是有点歪,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明天我教你编竹鱼,”小男孩啃着烤红薯,含糊着说,“比竹蜻蜓简单,就两根竹条绕一绕。”
扎羊角辫的姑娘给火塘添柴:“编好了挂在竹亭上,风一吹晃晃悠悠的,好看。”
学竹蜻蜓的姑娘把哑女编的竹蜻蜓串起来,挂在火塘边:“先在这儿烘烘,竹条干了更结实。”
结巴的孩子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竹蜻蜓,突然笑了:“这……这样才好,像……像咱们的日子,不……不那么周正,却……却热热闹闹的。”
哑女好像听懂了,使劲点头,拿起一根竹条,在火塘的光里,继续编着属于她的竹蜻蜓。
外头的雪又开始下了,竹亭里却暖得很,连小猫都在竹篮里打起了小呼噜。
第二天太阳没出来,天阴沉沉的,像憋着场大雪。
哑女来得早,手里拎着个竹笼,里面装着几只活蹦乱跳的麻雀,是她在雪地里捕的。
“这是给小猫当口粮的,”扎羊角辫的姑娘看明白了,笑着接过竹笼,“你倒细心,知道它光吃桂花糕不行。”
小男孩把麻雀倒进竹筐旁的小竹碗:“小猫有肉吃了,肯定长得壮。”
结巴的孩子蹲在火塘边烤手:“今……今天编竹网,开春能……能捞鱼,给……给大伙改善伙食。”
学竹蜻蜓的姑娘找出细竹篾:“我跟哑女编网眼,你们俩做网框,分工干活快。”
编竹网是细活,网眼得匀,不然小鱼会漏出去。
哑女学得快,手指虽笨,却比小男孩稳当,编的网眼大小差不多:“你看她编得多好,比你强,”扎羊角辫的姑娘拍了拍小男孩的头,“学着点,别毛手毛脚的。”
小男孩不服气,拿着竹篾跟哑女比:“我这网眼是大了点,但能捞大鱼啊!”
结巴的孩子在旁边做网框,用粗竹条弯成圈,接口处缠了又缠:“这……这框得结实,不然捞着大鱼会……会崩开。”
学竹蜻蜓的姑娘帮他扶着竹圈:“再缠两圈,去年的网框就是接口松了,跑了条大草鱼。”
中午烤麻雀吃,火塘里的火苗舔着竹架,肉香混着竹烟味,飘得满亭都是。
哑女不敢吃,光看着他们嚼,眼里有点馋。
“尝尝,香得很,”扎羊角辫的姑娘撕了块胸脯肉递过去,“热乎的,补身子。”
小男孩也塞给她半只:“我妈说,冬天吃肉不怕冷,你吃了编竹器更有劲。”
哑女犹豫着咬了口,眼睛一下子亮了,没一会儿就把半只麻雀吃完了,还咂咂嘴。
结巴的孩子看着她笑:“明……明天再捕,多……多烤点。”
下午真下起了大雪,鹅毛似的,飘飘扬扬的,竹亭顶很快又白了。
四个人缩在亭里编竹网,小猫在竹筐里睡大觉,偶尔伸个懒腰。
哑女突然指着窗外,“呜呜”地叫,手比划着“圆”的形状。
大家抬头一看,雪地里滚来个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咚”地撞在竹亭柱上,散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