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结巴的孩子,现在编竹器时,话顺多了。
他编的竹鱼,鳞片一片压着一片,比店里卖的还周正。
王竹安把他的作品摆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标着“小篾匠亲制”。
有人来买,孩子会红着脸说:“这……这是我编的,不……不好看您说。”
客人笑着掏钱:“比好看更金贵的,是这股认真劲儿。”
竹溪新设计了竹制书签,上面用烙铁烫着短句。
“风过竹林”“雨打芭蕉”,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灵气。
有个作家买了一沓,说要夹在给读者的签名书里。
“这书签带着竹香,比金属的暖多了。”作家说。
竹溪听了,偷偷把烙铁烧得更热了些,想烫出更暖的字。
入夏时,竹棚顶上爬满了丝瓜藤,是竹安妈种的。
藤条缠着竹架,叶子把棚顶遮得严严实实,棚里凉丝丝的。
孩子们在棚下编竹篮,偶尔摘片丝瓜叶当扇子。
“原来竹子和丝瓜是亲戚啊,”有个孩子说,惹得大家笑。
竹安妈听见了,笑着摘了根嫩丝瓜:“晚上炒了,给你们当点心。”
那个好莱坞明星的助理来了,说要订一批竹制野餐篮。
“明星说上次见竹筐装蛋糕,觉得特别有生活气。”助理解释。
竹安特意在筐里垫了层棉麻布,说“这样蛋糕就不会晃坏了”。
还在提手处缠了软竹丝,“拎着不勒手”。
助理看着成品,直夸“比设计图还贴心”。
结巴的孩子过生日那天,竹棚里来了好多人。
大家给他带了礼物,都是竹制品:竹制的铅笔盒、竹编的小书包、竹刻的小动物。
孩子抱着礼物,脸红红的,突然大声说:“谢……谢谢大家!我……我会编更好的竹器!”
话音刚落,满棚的掌声差点掀了棚顶。
王竹安偷偷抹了把眼泪,觉得这孩子的声音,比任何音乐都好听。
秋分时,村里办了场竹编大赛。
七十岁的“歪鱼王”老太太也来了,手里拎着个竹制鸟笼,笼门上编着只展翅的凤凰。
“这是给重孙子编的,”老太太说,“让他知道,咱竹家的手艺,能编出花来。”
最后,老太太拿了金奖,领奖时,她摸着鸟笼说:“这凤凰的翅尖,得像铁雄兄弟教的那样,带点弯才灵动。”
竹溪把大赛的照片整理成相册,摆在竹棚的桌子上。
有孩子趴在桌上看,指着照片里的竹器问这问那。
竹溪就给他们讲每个竹器背后的故事:谁编的,编的时候想着啥,送给了谁。
“原来竹器不只是装东西的,”一个孩子说,“还装着这么多事儿呢。”
竹溪笑着点头,觉得这孩子说透了竹编的魂。
那个外国经销商又来了,这次带了个翻译。
“我们想把竹器卖到欧洲去,”翻译说,“那边的人喜欢自然、环保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