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和铁雄则忙着给每件物件写解说卡。铁雄的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比如给那个铁皮饼干盒写的:“王大妈的陪嫁,装过银镯子,装过糖果,现在装着孩子们的弹珠。”张伟写的则更严谨些,在猎枪的卡片上记着:“民国二十三年制,木质枪托,曾用于守护粮窖,见证过抗战时期的胡同生活。”
到了周末开展那天,胡同口挂起了红绸子,王馆长剪了彩,周围街坊全来了,连隔壁胡同的人都闻声赶来。孩子们拉着大人的手,指着展柜里的弹弓、铁蛋兴奋地喊:“这个我爷爷也有!”老人们则对着旧鞋垫、搪瓷缸叹气:“这都是当年的光景啊……”
张伟站在人群后,看着陈奶奶给参观者递花瓣酱试吃,铁雄举着喇叭给人讲“铁蛋”的故事,刘大爷则在猎枪旁当起了讲解员,唾沫星子横飞。阳光穿过胡同,照在“胡同记忆展”的木牌上,暖洋洋的。
突然,铁雄跑过来,塞给张伟一块抹了花瓣酱的馒头:“张哥你看,咱这展办得成吧?”张伟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点了点头。
胡同记忆展火得没边,连电视台都扛着摄像机来了。铁雄举着个扩音喇叭,站在展柜前唾沫横飞:“各位看这个铁蛋,当年我爷用它打下来过三只麻雀,熬了锅汤,全家七口人分着喝……”
正吹得兴起,被他爷一烟袋锅敲在后脑勺:“小兔崽子,就知道瞎白话!那回明明是打空了,还把李家的瓦砸了个窟窿,害得我去赔了三斤棒子面!”
围观的人全笑了,摄像机镜头跟着摇,把爷孙俩的拌嘴全录了进去。张伟站在旁边,看着铁雄红着脸挠头的样,突然觉得这比任何解说词都实在——老物件的故事,本就该带着点烟火气的吵吵闹闹。
陈奶奶的花瓣酱成了展区“硬通货”,谁来参观都得尝一勺。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吃得直咂嘴,非要买两罐带回去,陈奶奶摆摆手:“不要钱,尝尝就行。实在喜欢,明年花开了,来胡同里找我学,我教你熬。”
姑娘眼圈有点红:“我奶奶以前也爱熬这些,可惜她走了,方子也没留下……”陈奶奶拉着她的手,往她兜里塞了张纸条:“这是我的方子,照着做,保准跟你奶奶做的一个味。”
张伟瞅着这幕,突然想起库房里还有堆旧陶罐,是前阵子收的,罐底还留着“福”字。他找出来洗干净,陈奶奶往里装了花瓣酱,铁雄在罐口系上红布条,摆在展柜最显眼的地方,标签上写着:“能装酱,能装回忆,罐子满了,日子就实了。”
开展没几天,戴鸭舌帽的小伙子抱着孩子来了,孩子手里抓着个小银锁,锁上刻着“长命百岁”。“我爸说这是他小时候戴的,”小伙子把银锁递给张伟,“也放展柜里吧,跟刘大爷的猎枪做个伴。”
孩子突然指着展柜里的虎头帽,咿咿呀呀要抓。他媳妇笑着说:“这孩子,跟他太爷爷一个样,就喜欢这些老物件。”张伟想起那顶虎头帽的针脚,歪歪扭扭的,是老爷子跟着陈奶奶学绣的,当时扎破了十根手指头。
傍晚闭展时,铁雄蹲在地上数参观者留的纸条,突然尖叫:“张哥!你看这个!有人说要投资咱胡同,开个老物件修复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