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命的“韧性”非因坚强,而在“承受”与“连结”
谈及《活着》中福贵所展现的生命韧性,人们往往会用“坚强”“不屈”等词汇来形容,但深入文本便会发现,福贵的韧性并非源于英雄式的抗争,也非源于某种抽象的信念支撑,而是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即“承受”的智慧,以及亲情伦理所构建的情感连结。
这种韧性不是坚硬的、对抗性的,而是柔韧的、包容性的,它让福贵在一次次命运的重击下,依然能够重新站起,继续前行。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序言中曾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这里的“忍受”,绝非消极被动的逆来顺受,更不是麻木不仁的苟延残喘。
它是一种主动的、清醒的生命选择,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
“忍受”与“承受”看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
“忍受”带着一种被迫的、痛苦的意味,暗含着对现实的抗拒与不甘;
而“承受”则多了一份坦然与从容,它意味着接纳生命的全部馈赠。
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是荣耀还是平庸。
福贵的一生,正是对“承受”二字的最好诠释。
他从锦衣玉食的地主少爷,跌落至食不果腹的贫苦农民;
从儿女绕膝的幸福父亲,变成孤苦伶仃的独居老人。
每一次身份的转变,每一次亲人的离去,都是对他生命的沉重打击,但他从未选择逃避,也从未放弃。
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将痛苦与悲伤埋在心底,然后拿起锄头,走向田地,用劳动延续自己的生命。
这种承受,不是因为他不懂得痛苦,而是因为他明白,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逃避痛苦就是逃避生命本身。
支撑福贵走过漫长苦难岁月的,并非某种空洞的理想或信念,而是亲情伦理所构建的情感连结。
这些情感如同一张张细密的网,在他每一次濒临崩溃时,将他稳稳接住;
如同一根根坚韧的线,在他每一次跌倒后,将他拉回生活的地面。
家珍的不离不弃,是福贵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在福贵败尽家产、声名狼藉之际,家珍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用自己的温柔与坚韧,为这个破碎的家庭撑起一片天空。
她默默忍受着生活的艰辛,悉心照料着老人和孩子,用行动告诉福贵,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都不是一个人。
即使后来身患重病,家珍依然牵挂着家人,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让福贵有勇气面对生活的风雨。
凤霞的无声挚爱,同样给福贵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作为一个聋哑人,凤霞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人的爱。
她勤劳、善良、懂事,默默地为家庭付出,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凤霞的出嫁,是福贵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看着女儿找到幸福,他内心的欣慰与骄傲,足以暂时冲淡生活的苦涩。
有庆的纯善,像一束阳光,照亮了福贵灰暗的生活。
少年有庆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他的奔跑、他的欢笑、他对动物的怜悯,都给这个饱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即使是二喜,这个后来加入家庭的女婿,也用他的担当为福贵分担了生活的重担。
二喜憨厚、踏实,真心疼爱凤霞,也孝顺福贵和家珍,他的出现,让福贵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