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幻想回应:用共情替代拒绝
孩子常会提出不切实际的愿望,直接拒绝会让他们感到失落。
而用幻想的方式回应,能接纳孩子的渴望,平息他们的情绪。
比如孩子想立刻吃冰淇淋,家长可以说“真希望现在就能给你变出一个大大的冰淇淋”;
孩子想让玩具活过来,家长可以说“要是玩具能陪你说话、陪你玩,该多好呀”。
这种回应没有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却接纳了他们的情绪。
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愿望被看见、被理解,失落感会逐渐消散,同时也能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与童心。
3.四大倾听误区:别让你的“听”变成沟通阻碍
很多家长虽然想认真倾听,却因为陷入误区,让沟通效果大打折扣,以下四个误区一定要及时避开。
(1)心不在焉:敷衍回应,伤害孩子自尊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家长一边做事一边听,回应敷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慢慢关闭心门。
(2)否定感受:“这有什么好哭的”
“这有什么好怕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难过的”,这类话语直接否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应该的,会导致孩子压抑情绪,不再愿意表达。
(3)急于说教:用道理替代共情
孩子倾诉时,家长急于给出建议、讲大道理,比如“你应该这样做”“我早就告诉你了”,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只是想快点解决问题,从而失去倾诉的兴趣。
(4)过度解释:用逻辑压制情绪
用冰冷的逻辑解释来回应孩子的情绪,比如“幼儿园必须上,每个小朋友都要去”,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无法化解他们的抵触,反而会加剧对抗。
赢得合作的艺术:从对抗走向并肩
让孩子合作,从来不是靠命令或强迫,而是靠尊重与理解,让孩子心甘情愿地主动配合。
“赢得合作”与“让孩子听话”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是邀请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后者是让孩子被动服从权威。
1.合作的前提是尊重
传统沟通中,家长习惯以“权威”自居,用命令、说教要求孩子配合。
这种方式传递的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
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自然会引发反抗。
真正的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感受、意愿和选择,用平等的姿态沟通。
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抵触心理会大大降低,也更愿意配合家长的合理要求。
尊重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而是在明确边界的前提下,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
让孩子知道,他的想法被重视,他的选择被尊重,同时也明白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2.五大合作技巧:让孩子主动配合
掌握以下五个实用技巧,能有效化解亲子对抗,让孩子从“不愿做”变成“主动做”。
(1)描述问题:客观陈述,避免指责
发现孩子的问题时,用客观描述替代指责,能让孩子关注问题本身,而非陷入被批评的负面情绪中。
比如看到牛奶洒在地上,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说“牛奶洒在地板上了”;
看到孩子写作业分心,不说“你怎么总是走神”,而是说“写作业时会时不时看向窗外”。
客观描述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陈述事实,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主动解决问题。
(2)给予提示:简短提醒,替代说教
冗长的说教会让孩子感到厌烦,还会培养依赖心理。
用简短的提示代替说教,能让孩子快速看到重点,同时培养自主意识。
比如孩子忘记带书包,不说“我跟你说了多少遍要检查书包”,而是说“你的书包”;
孩子没关水龙头,不说“怎么又忘了关水龙头,太浪费了”,而是说“水龙头”。
简短的提示温和且高效,不会伤害孩子自尊,还能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关注细节、主动纠错的习惯。
(3)简单表达:关键词提醒,守护自主感
非紧急情况下,用简单的词语替代完整的命令句,能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孩子一直看电视不写作业,不说“别看电视了,快写作业”,而是说“孩子,作业”;
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不说“把玩具收拾好”,而是说“玩具,收纳”。
这种关键词式的提醒,没有强迫孩子立刻行动,而是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该做什么,从而主动配合,保护了孩子的自主感和自尊心。
(4)坦诚感受:用“我”句式,避免攻击
表达期望时,用“我”开头陈述感受,而非用“你”开头指责,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家长,减少抵触。
比如孩子弄乱刚收拾好的沙发,不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而是说“我不喜欢刚收拾好的沙发又被弄乱,重新收拾会有点累”;
孩子晚上迟迟不睡觉,不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说“我有点担心你,现在不睡觉明天会没精神上学”。
“我”句式聚焦于家长的感受和需求,而非孩子的错误,不会让孩子感到被攻击,也更愿意为了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而改变行为。
(5)写便条:温和正式,化解敏感问题
对于敏感或重复出现的问题,写便条是一种高效且温和又浪漫的沟通方式。
便条既正式又充满温度,能避免面对面沟通可能引发的冲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用心。
比如孩子总忘记带水杯,便条可以写“亲爱的宝贝,记得带上你的水杯,多喝水身体棒哦!爱你的妈妈”;
孩子写作业分心,便条可以写“专注写作业的你超棒,写完我们就可以玩你喜欢的游戏啦”。
便条可以贴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孩子看到时会感受到关爱而非指责,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提醒,特别适用于敏感的孩子或易引发冲突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