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66章 《思考,快与慢》践行者

第66章 《思考,快与慢》践行者(1 / 2)

我们一定要有防御策略,要给“理性”装上“警钟”,要驯服直觉这头猛兽!

1.我们要学会强制启动慢系统(系统2)

认知偏误之所以能轻易影响我们,核心原因是系统2太懒惰,默认接受了系统1的直觉判断。

想要对抗偏误,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关键决策时,强制启动系统2,让理性重新掌握主导权。

而启动系统2的第一步,是学会识别“预警信号”——当你遇到以下情况时,就意味着系统1可能正在犯错,需要立刻唤醒系统2:

一是直觉反应“过于顺畅”,比如看到一个投资项目,觉得“稳赚不赔”,没有任何疑虑;

二是情绪波动剧烈,比如特别开心、愤怒、焦虑时,情绪会放大系统1的影响力;

三是决策场景陌生或复杂,比如面对一份复杂的合同、一个全新的工作任务,系统1的经验无法应对。

识别到预警信号后,需要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让系统2真正运作起来。

第一种方法是“公式化决策”,把模糊的直觉判断转化为清晰的量化指标。

比如筛选相亲对象时,不要凭“感觉好不好”下判断,而是列出“价值观契合度、生活习惯、职业规划、性格互补性”等关键指标,每个指标打分,最后根据总分做决定;

评估项目可行性时,制定“市场需求、盈利模式、风险系数、团队能力”等评分标准,避免被单一优势或劣势迷惑。

第二种方法是“寻求外部视角”,摆脱“当局者迷”的困境。

比如想创业时,不要只看到成功案例,还要了解同行业的失败率(基础概率),咨询有经验的创业者,听听他们的建议;

做投资决策时,参考专业机构的分析报告,而不是仅凭自己的直觉或小道消息。

第三种方法是“事前验尸法”,提前预设失败场景,倒逼系统2思考风险。

比如在项目启动前,召集团队成员开会,假设“项目已经失败了”,然后一起分析“可能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并提前制定应对方案,避免等到问题出现才手忙脚乱。

2.优化决策环境与自身状态

我们的决策不仅受大脑系统的影响,还会被外部环境和自身状态左右。

想要让系统2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主动优化这些外部条件,为理性决策创造良好的土壤。

首先要“对抗认知放松”——系统1在认知放松的状态下(比如信息排版清晰、字体易读),会更加活跃,更容易犯错。

因此,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可以刻意增加一点“阅读难度”,比如把重要的报告用稍小、稍难读的字体呈现,或者用不同颜色标注关键信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从而启动系统2。

比如企业在制定重要制度时,采用更严谨的排版和专业的术语,能减少员工的认知放松,让他们更认真地理解制度内容,避免因误解而产生执行偏差。

其次要“管理生理基础”,因为系统2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而疲劳、饥饿、睡眠不足都会严重削弱系统2的自控力。

研究发现,血糖水平过低时,人们的决策质量会显着下降——比如法官在午餐前做出的判决,往往更严厉、更不理性,因为此时血糖偏低,系统2已经“能量不足”。

因此,一定要避免在疲劳、饥饿或熬夜后做重大决定,比如不要在加班到深夜时签署合同,不要在空腹时逛超市(容易冲动消费)。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让大脑保持良好的状态,为系统2提供足的“能量”。

最后要“简化选择”,避免“选择过载”。

系统1在面对过多选择时,会为了节省精力而做出随意的选择,而系统2在处理大量信息时,也会因精力耗尽而失效。

比如超市里的果酱货架,如果有20种果酱可供选择,消费者往往会犹豫不决,最后可能什么都不买;

但如果只提供3种优质果酱,消费者的购买率会显着提高。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学会为自己“做减法”:购物时提前列好清单,只关注需要的商品,不被其他选项干扰;

制定工作计划时,每天只聚焦3个核心任务,避免因任务过多而不知所措;

团队做决策时,提前筛选出不超过3个优质方案,再让大家讨论,而不是让所有人在十几个方案中纠结。

3.培养概率思维与“经济人”视角

很多认知偏误的根源,是我们缺乏概率思维,习惯用“非黑即白”的直觉判断代替“概率高低”的理性分析。

想要驯服直觉,就需要培养概率思维,学会用数据和统计说话,而不是被个案或情绪左右。

比如面对“飞机失事”的新闻,不要只觉得“坐飞机很危险”,而是要了解“飞机失事的概率是多少”“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风险如何”;

看到别人靠理财赚钱,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分析“这个理财项目的收益率有多少”“风险概率是多少”“是否符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同时,要理解“均值回归”的规律——任何极端的表现,最终都会回归到平均水平。

比如某支股票连续涨停,不要觉得“它会一直涨下去”,大概率会回归到合理的价格;

某个员工突然表现出色,不要立刻认定“他的能力一直这么强”,可能只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极端表现。

此外,还要学会剥离情感因素,用“经济人”的视角看待决策——只关注客观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被心理感受左右。

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设置“心理账户”,比如把“工资”和“奖金”分开看待,觉得“奖金是额外的收入,可以随便花”,但从经济角度来看,工资和奖金都是自己的收入,没有本质区别。

想要避免心理账户的影响,就需要把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纳入一个“经济账户”,做决策时只看数字:比如投资时,不要因为“这是自己的养老钱”就过度保守,也不要因为“这是意外之财”就冒险投机,而是根据项目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做出判断;

购物时,不要因为“这件商品打折很划算”就购买,而是思考“这件商品我真的需要吗”“它的实际价值是否匹配价格”。

同时,可以预设一些明确的规则,替代情绪决策——比如炒股时设定“亏损达到10%就止损”,购物时规定“超过预算500元的商品,必须等待24小时再决定”,用规则约束自己的直觉,避免冲动犯错。

学了这么多,要来在实战中进行应用,比如在投资、管理、生活中的理性修行。

1.投资理财:用理性对抗市场的“情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