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咱们现在打疫苗一样,欧亚大陆的人,在几千年前就通过和动物接触,“免费”打了一场又一场的“疫苗”。
比如天花,在欧洲流行了几百年,虽然每年都会死人,但大部分人都能扛过去,甚至有些人还会故意让小孩接触轻微的天花病毒,让他们提前产生免疫力。
到了16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对天花已经有了很强的抵抗力,大部分人感染后,只要好好休息,就能痊愈。
可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们几乎没有驯化过大型动物,除了骆马,就没怎么和其他动物长期生活过。
所以,他们从来没接触过天花、流感这些来自动物的病菌,身体里没有任何抗体。
当西班牙人带着这些病菌来到美洲的时候,对印第安人来说,就像遇到了一场从未见过的“洪水”,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除了天花,还有麻疹、流感、鼠疫,这些病菌像无形的军队,跟着欧洲人走遍了美洲。
据统计,从16世纪到17世纪,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死于这些病菌。
比卡哈马卡战役更残酷的是,这场“病菌战争”,印第安人连敌人都看不见,就已经输了。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人打架,一个人事先打了疫苗,不怕病毒;
另一个人没打疫苗,一碰到病毒就会倒下。
那么,就算没打疫苗的人手里有刀,也很难打赢打了疫苗的人。
欧亚大陆的人,就是那个“打了疫苗”的人,而印第安人,就是那个“没打疫苗”的人。
病菌不是欧亚大陆人故意放的,但它确实成了欧亚大陆文明扩张的“隐形帮手”。
讲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欧亚大陆的优势,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谁比谁聪明,而是靠环境给的三个“杀招”:能驯化的动物帮它省了力气,东西走向的大陆帮它传了技术,和动物接触带来的病菌帮它练了免疫力。
这三个杀招环环相扣,让欧亚大陆的文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可问题来了,既然环境这么重要,那是不是说,那些环境不好的地方,就永远赶不上来?
当然不是。
因为环境能决定起点,但不能决定终点。
就像一个人,出生在穷人家,起点可能比别人低,但只要肯努力,一样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那些曾经落后的文明,是怎么一步步赶上来的?
从卡哈马卡到你家:3个能落地的“破局清单”
聊完欧亚大陆的三个“杀招”,你可能会想:这些都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了,跟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其实,历史里藏着的逻辑,到今天依然好用。
就像耶利想不通“为什么我们会输”,我们有时候也会纠结“为什么我总加班却没升职”“为什么我做的产品没人买”——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也藏在“终极因”里,藏在“可驯化资源”和“东西轴线”里。
接下来,我给你三个能直接上手的清单,帮你把历史规律变成自己的破局工具。
清单一:用“终极因”思维,扒开你困境的“第一层土壤”
咱们先回到最根本的问题:怎么像分析文明差距一样,分析自己的困境?
很多人遇到问题,只会盯着“近因”——比如“这次面试没通过,是因为我回答错了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月没完成业绩,是因为客户太挑剔”。
但就像皮萨罗的枪炮不是打赢的根本原因,这些表面问题也不是你困境的核心。
真正的破局,是找到藏在后面的“终极因”。
这里有个3步找“终极因”的方法,你可以照着做:
第一步:把“问题”拆成“结果”和“近因”,先别着急下结论。
比如你说“我总是存不下钱”,这是结果;
近因可能是“上个月买了新手机”“这个月聚餐太多”。
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你要接着问:“为什么我会忍不住买新手机?
为什么聚餐我每次都去?”
第二步:追问3个“为什么”,直到碰到“没法再拆”的那个点。
就拿“存不下钱”举例:
?第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忍不住买新手机?
因为同事都换了,我觉得自己的手机有点旧了。
?第二个为什么:为什么同事换了我就要换?
因为我怕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显得格格不入。
?第三个为什么:为什么怕跟大家不一样?
因为我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想靠外在的东西获得认可。
到这里,“对工作能力没信心”就是“存不下钱”的终极因——你不是不会省钱,是在用消费掩盖自信的缺失。
再比如“总是加班却没升职”,近因是“任务太多做不完”,追问下去可能会发现“终极因”是“不会拒绝额外工作”,再追问就是“怕领导觉得自己不积极”,本质是“对职业价值没有清晰认知”。
第三步:把“终极因”变成“可行动的目标”,而不是停留在“我知道了”。
比如找到“对工作能力没信心”这个终极因后,别只说“我要提升自信”,而是拆成具体的事:“每周花2小时学Excel高级功能”“下个月主动跟领导要一个小项目试试”——这些事能直接补你的“能力短板”,比单纯省钱有用得多。
我有个朋友,之前总抱怨“自己做的短视频没人看”,近因是“播放量低”“没上热门”。
用这个方法追问后发现,终极因是“他只拍自己喜欢的宠物日常,却没研究过平台上同类热门视频的规律”——他不是不会拍视频,是没找对“用户喜欢看什么”这个“土壤”。
后来他每周花3小时分析热门视频的选题和剪辑节奏,两个月后,有一条视频就涨了10万粉。
记住,“近因”是你能看到的“枪炮”,“终极因”才是你能改变的“环境”。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跟“枪炮”硬碰硬,而是先改良自己的“土壤”。
清单二:找到你的“可驯化资源”和“东西轴线”,让优势滚起来
欧亚大陆靠“可驯化的动植物”省力气,靠“东西轴线”传技术;
对你来说,“可驯化资源”就是你的“核心技能”——不用太多,但能帮你高效解决问题;
“东西轴线”就是你的“传播平台”——能让你的技能被更多人看到,产生更大的价值。
先教你怎么找“可驯化资源”(核心技能),这里有个“排除法”,比“我觉得我擅长什么”更靠谱:
第一步:列出你过去半年里,“做起来不觉得累,还能得到别人认可”的3件事。
注意,是“不觉得累”,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比如:
?你可能觉得“帮同事改ppt”不费劲,还总被夸“逻辑清晰”;
?你可能喜欢“跟客户聊天”,总能聊出他们没说出口的需求;
?你可能擅长“整理信息”,比如把杂乱的会议记录写成清晰的文档。
第二步:从这3件事里,找出“能解决别人痛点”的那个。
“改ppt”能解决“别人不会梳理逻辑”的痛点;
“跟客户聊天”能解决“销售找不到需求”的痛点;
“整理信息”能解决“大家没时间抓重点”的痛点。能解决痛点的技能,才是“可驯化”的——就像牛能耕地、马能拉车,它们的价值在于“有用”。
第三步:把这个技能“打磨到超过80%的人”,不用追求“完美”。
比如你擅长“改ppt”,就专门学“逻辑框架”和“视觉设计”,不用去学动画特效;
你擅长“跟客户聊天”,就专门练“提问技巧”和“需求挖掘”,不用去学演讲。
记住,核心技能的关键是“专”,不是“全”——欧亚大陆没驯化斑马,只驯化了马,照样赢了。
找到“可驯化资源”后,下一步就是找你的“东西轴线”(传播平台)——让你的技能“跑”起来,被更多人看到。
这里有个“平台匹配表”,你可以对号入座:
?如果你的核心技能是“文字类”(比如写文案、改简历、整理信息):“东西轴线”就是微信公众号、知乎、小红书(图文笔记)、豆瓣——这些平台适合长文字,能让你把“逻辑清晰”的优势发挥出来。
比如你擅长“改简历”,就可以在知乎写“3步优化简历关键词,通过率提高50%”,吸引需要找工作的人。
?如果你的核心技能是“语言类”(比如聊天、讲课、答疑):“东西轴线”就是抖音、视频号、b站(知识类视频)、播客——这些平台适合口语表达,能让你把“擅长沟通”的优势放大。
比如你擅长“跟客户聊天”,就可以在抖音拍“销售怎么问,客户才会说真话”,吸引做销售的人。
?如果你的核心技能是“动手类”(比如做手工、修家电、做美食):“东西轴线”就是抖音、快手、小红书(短视频)、b站——这些平台适合展示过程,能让你把“擅长实操”的优势可视化。
比如你擅长“做美食”,就可以在小红书发“10分钟搞定早餐三明治,好吃不踩雷”,吸引上班族。
我之前认识一个做行政的女生,她的核心技能是“整理收纳”——帮同事整理办公桌,总能让桌面又整齐又好用。
她的“东西轴线”选了小红书,每周发3条“办公室收纳技巧”,比如“抽屉怎么分区,找文件不用翻半天”“键盘旁边放什么,打字更舒服”。
半年后,有公司找她做“办公室收纳培训”,还接了收纳产品的广告,副业收入比工资还高。
记住,“可驯化资源”是你的“牛和马”,“东西轴线”是你的“高速公路”——光有牛和马不够,还得有路,才能让它们帮你拉来更多“粮食”。
清单三:用文明逻辑看商业和投资,别只盯着“枪炮”
不光是个人,商业和投资里也藏着同样的逻辑。
很多人看公司,只看“近因”——比如“这家公司今年利润高”“这款产品卖得好”,但真正能长期赚钱的,是看它的“终极因”(行业环境)、“可驯化资源”(核心竞争力)和“东西轴线”(渠道能力)。
这里有个“3步分析法”,不管你是想找工作,还是想投资,都能用:
第一步:先看行业的“终极因”——这个行业的“土壤”好不好?就像欧亚大陆的土壤适合种小麦,好的行业“土壤”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需求稳定且增长”,二是“门槛不低,不容易被随便替代”。
比如你想找工作,在“教培”和“新能源”之间选,新能源的“土壤”就更好:需求上,国家在推碳中和,新能源车销量每年都在涨;
门槛上,需要技术研发和生产线,不是随便开个公司就能做。
而教培行业,受政策影响大,需求不稳定,门槛也相对低——这就是“土壤”的差距。
再比如投资,看一家公司前,先看它所在的行业:比如“宠物医疗”比“传统报纸”的土壤好,因为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对医疗的需求在增长;
而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需求在萎缩。
行业的“土壤”不好,公司再努力,也很难像欧亚大陆那样“滚雪球”。
第二步:看公司的“可驯化资源”——它有没有“别人拿不走的本事”?
就像欧亚大陆有马和牛,公司的“可驯化资源”可能是技术(比如华为的5G专利)、品牌(比如茅台的口碑)、供应链(比如京东的物流)。
举个例子,同样是做奶茶,为什么喜茶能比普通奶茶店卖得贵、开得多?
它的“可驯化资源”不是“奶茶好喝”,而是“品牌设计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它能把门店设计成网红打卡地,吸引年轻人;
还能通过供应链控制原材料成本,保证每家店的口味一致。
这些能力,普通奶茶店学不会,也拿不走。
你找工作的时候,也要看公司的“可驯化资源”:比如你去一家互联网公司,它的核心是“技术”还是“靠烧钱拉用户”?
靠技术的公司,就像有“马和牛”,能长期发展;靠烧钱的公司,就像只有“斑马”,可能一阵风就没了。
第三步:看公司的“东西轴线”——它的“渠道”能不能让产品\/服务快速触达用户?
就像欧亚大陆的东西走向能传小麦,好的“东西轴线”应该是“高效、稳定、能放大优势”的。
比如你看一家卖美妆的公司,它的“东西轴线”是“只靠线下专柜”还是“线上直播+线下门店+私域运营”?
后者就更像“高速公路”——直播能快速吸引流量,线下门店能让用户体验,私域能留住老客户,比只靠专柜的公司跑得更快。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之前投资了一家做“智能门锁”的公司,就是用这个方法:行业“土壤”好(大家对家居安全的需求在增长),公司“可驯化资源”强(有自主研发的指纹识别技术),“东西轴线”全(线上在京东淘宝卖,线下跟万科、碧桂园这些房企合作,预装到新房里)。
结果两年后,这家公司的市值涨了3倍。
记住,看商业和投资,别只盯着“利润”和“销量”这些“枪炮”,要去看它背后的“土壤”(行业环境)、“牛马”(核心竞争力)和“高速公路”(渠道)——这些才是能让它长期赢的关键。
讲到这里,你应该发现了,不管是历史、个人,还是商业,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相通的:先找到自己的“终极因”,改良“土壤”;
再驯化自己的“核心技能”,找到“牛马”;
最后搭建自己的“传播平台”,修通“高速公路”。
卡哈马卡战役的结果,不是一天注定的;
你的人生和事业,也不是一天能改变的,但只要找对了逻辑,一步步走,就能慢慢把“劣势”变成“优势”。
下一次,当你再遇到困境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的“终极因”是什么?
我的“马和牛”在哪里?
我的“东西轴线”修好了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很多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当我们看懂耶利之问,我们看懂了什么?
合上书之前,我想带你回到卡哈马卡广场——1532年那场太阳雨过后,印第安人跪在石板上捡拾被马蹄踩变形的黄金,皮萨罗的手下在清点俘虏,而远处的山谷里,八万印加大军还不知道他们的皇帝已经成了阶下囚。
那一天的血与雨,像一道刻在历史上的疤,而耶利后来站在山头上的疑问,就是疤上最疼的那根刺:“为什么是他们带着枪炮来,不是我们带着木矛去?”
我们花了这么多篇幅聊小麦与斑马、大陆轴线与病菌,不是为了给“谁优谁劣”找答案,而是为了给你一副理解世界的“底层地图”。
这副地图上没有“天生赢家”的标记,只有“环境埋下的种子”和“时间结出的果”——就像欧亚大陆的优势不是凭空来的,它只是先得到了能种小麦的土壤,先驯化了能耕地的牛,先有了能传技术的东西轴线;
而美洲大陆不是“落后”,它只是在环境里拿到了另一副牌,那副牌里没有马,没有容易传播的粮食,没有让身体产生抗体的病菌。
这副“底层地图”能教会你的第一样东西,是“谦卑”。
以前我们看历史,总爱说“某人真厉害”“某国真强大”,却忘了厉害的背后可能藏着环境的馈赠,强大的根基可能是千万年的积累。
就像你看到有人开着跑车,别急着说“他真有钱”,先看看他是不是生在有矿的家庭;
看到有人事业成功,别急着说“他真聪明”,先想想他是不是刚好踩中了行业的风口。
明白“环境比个人努力更早埋下伏笔”,就不会轻易羡慕别人的人生,也不会随便否定自己的处境——你现在走的路,可能只是起点不同,不是方向错了。
我认识一个在小县城做教师的朋友,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本事,一辈子就这样了”,看了这些历史逻辑后,她突然想通了:不是她不够努力,是小县城的教育资源有限,她能接触到的培训和机会,本来就比大城市的老师少。
但她没放弃,反而开始利用线上平台学新课改的方法,还把自己教语文的经验写成文章发在公众号上。
现在,她的公众号有了几万粉丝,很多农村老师都跟着她学怎么教孩子写作文——她没有改变自己的起点,却用“底层地图”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这副“底层地图”能教会你的第二样东西,是“理性”。
遇到问题时,它能让你跳出“只看表面”的陷阱,不被“近因”牵着走。
比如看到别人做短视频火了,别跟着盲目拍;看到某个行业赚钱,别冲动辞职——先想想“他火的终极因是什么”“这个行业的土壤好不好”。
就像当年欧洲人带着枪炮来到美洲,不是枪炮本身厉害,是枪炮背后的粮食、技术、病菌在支撑;
现在有人靠直播带货赚钱,不是他会说话,是他选对了产品,找对了平台,懂用户的需求。
理性不是让你“不敢行动”,而是让你“想清楚再行动”。
就像欧亚大陆的人驯化马,不是随便抓一匹就养,是先观察马的脾气,再一代一代筛选;
你想做一件事,也不是随便开始,是先分析自己的“可驯化资源”,再找对“东西轴线”。
这样的行动,才不是“碰运气”,而是“顺着规律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耶利的疑问了。
为什么印加帝国会输?
不是因为印第安人不勇敢,不是因为他们的木矛不够锋利,是因为当欧亚大陆的人在种小麦、驯马、传技术的时候,印第安人还在追着鹿群奔跑,还在为玉米的收成发愁。
这场输赢,在几千年前,当两大陆的环境分别埋下第一颗种子时,就已经开始书写。
但这不是“命定”,就像后来的美洲,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农业技术,有了自己的工业发展;就像现在的我们,哪怕起点不高,也能靠“底层地图”找到破局的方法。
耶利的疑问,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疑问——“为什么我现在是这样的生活?”
“我能不能过得更好?”而答案,就藏在你对“底层地图”的理解里:先看懂自己的“终极因”,再驯化自己的“核心技能”,最后找到自己的“东西轴线”。
一步一步走,你未必能成为“欧亚大陆”,但你一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关于“底层地图”的故事还没说完。
比如,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在几十年里快速崛起?
为什么有些看似“没优势”的行业能突然爆发?
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环境与文明”的另一种逻辑里——后面的拆解经典书籍里,我们就来聊聊“那些逆袭的文明”,看看它们是怎么靠后天的努力,改写环境埋下的剧本。
希望你合上书后,再看到世界上的各种差距时,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焦虑;
再面对自己的人生时,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茫。
毕竟,看懂历史的逻辑,不是为了回头看,是为了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