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么名字来着?”
礼部尚书不记得名字,问了其他礼部官员才回答李晏:“刘成玄。”
“将刘成玄的答卷找出来让孤瞧瞧。”
礼部尚书让人找出了刘成玄的答卷递给李晏。
才一眼,李晏就知道眼前这些答卷与她之前看的刘成玄答卷的字迹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虽然两份答卷的字迹相似,但眼前这份答卷的字迹缺少了李晏之前看的刘成玄答卷字迹的遒劲力度。
李晏略略翻看了一下答卷内容,出现在礼部的刘成玄的答卷的确答得非常普通。
这样的答卷不被录取很正常。
只是,到底哪份答卷才是刘成玄的?
想要弄清楚这个答案并不难,将刘成玄叫来,让他当场默写就可分辨出真假。
如果眼前这份刘成玄的答卷被人调换,是谁调换的?
不过,就算能证明刘成玄的答卷被人调换,也证明不了叶采成的答卷不是他自己的。
毕竟,人有相似的观点也正常。
想到这里,李晏在沉香耳边吩咐:
“派几个人去仙鹤楼对面的云来客栈,将刘成玄和龚见全带来。”
沉香下去后,李晏将带来的答卷拿出来递给礼部尚书:
“你看一下这些答卷。”
礼部尚书不明所以,接过答卷。
刚看第一眼,礼部尚书就夸了一声:“好字。”
才看一会,礼部尚书就吓了一跳:
这上面的某些观点为什么和叶采成的观点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礼部尚书在心底默默琢磨起来:
殿下带着这份答卷而来,还与叶采成答卷上的某些观点一样,不会是有人科举舞弊吧?
等礼部尚书看完,李晏问他:“尚书觉得这份答卷如何?”
礼部尚书想了想:
“单评这份答卷,虽有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上等之作。”
“尚书觉得这份答卷可够上榜资格?”
礼部尚书回答得更谨慎:
“如果这份答卷出现在考生答卷中,有上榜资格。
只是这份答卷与叶采成的答卷有较多相似之处,倒让微臣不敢妄断。”
“这份答卷是进士科的上榜学子龚见全呈给孤的,他说这是秀才科学子刘成玄默写出来的答卷。
可孤刚才看了刘成玄的答卷,不仅内容不同、就是字迹也不一样。
孤现在也不知道龚见全说的话是真是假,已让人带刘成玄和龚见全过来。”
说完,李晏让礼部尚书对比两份答卷的笔迹。
“尚书,你觉得这两份答卷是同一个人的笔迹吗?”
礼部尚书出了身冷汗。
先不说内容真假,但这两份答卷分别出自两个人的笔迹!
假若刘成玄的答卷真被人换了,那就是科举舞弊。
他身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无论如何都脱不了罪责。
礼部尚书在心里开骂:
哪个断子绝孙的杂碎换了答卷,害他担责!
心里骂归骂,礼部尚书还不得不回答李晏:“这两份答卷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小知识:唐代科举考试每次录取人数较少,平均每次约?27人?。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共开科268次,累计录取约7448人,最高纪录出现在天宝十二年,录取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