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高空,图-154M/D电子侦察机“天眼”座舱。
机舱内,不再是客机的舒适座椅,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电子设备架、冷却系统和闪烁的屏幕。
操作军官们头戴降噪耳机,全神贯注地监控着频谱分析仪、信号拦截器和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画面。
“报告‘巢穴’,‘天眼’已抵达预定空域,开始对‘磐石’区域及702团突击轴线进行全域电磁监控与成像扫描。”任务指挥官的声音平静,通过卫星数据链传回后方指挥所。
巨大的机翼下方,是仿佛无边无际的云海。
远处,两架歼-8D战斗机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银光,保持着警戒队形,它们的雷达谨慎地扫描着周遭空域,提防着可能出现的蓝军空中力量。
“接收到702团先导坦克营数据链信号,位置确认。”一名操作员报告,“识别蓝军通讯尝试,强度微弱,频段3.15GHz,疑似前沿观察所。
正在进行定位……坐标已发送至‘雷霆’(直升机群)与‘猎鹰’(歼轰-7编队)。”
“SAR图像生成中……‘磐石’区域东南侧,发现疑似蓝军机动防空阵地,数量2,型号推测为自行高炮或类似目标。坐标标注完毕,上传至打击清单。”
海量的信息被高速处理、筛选、分发。
这架巨大的电子侦察机,如同悬浮在战场之上的神经中枢,将其敏锐的“感官”捕捉到的一切,转化为冰冷的数字和坐标,无声地流向需要它的单位——
正在狂飙突进的702团,即将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直升机群,以及在空中待命的致命打击机群。
它的存在,极大地弥补了702团高速突击中自身侦察能力的不足,为这支利剑指明了最安全的路径,并提前标记了前方的威胁。
蓝军“磐石”防线后方,低空掠进的“雷霆”直升机突击编队。
直升机群的指挥官,代号“雷霆一号”,紧盯着面前的多功能显示器(MFD)。屏幕上,来自“天眼”的数据不断刷新,一条条安全的“走廊”被勾勒出来。
同时还有数个闪烁的红点,那是已被识别出的蓝军防空单元预估位置。
“所有单位注意,‘天眼’已上线,更新导航与威胁数据。按预定方案,分散队形,超低空突防,高度保持50米以下!”
他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系统,传递到每一架直-11和米-171的飞行员耳机中。
庞大的直升机编队如同被惊扰的蜂群,迅速而有序地降低了高度,几乎贴着地面起伏的丘陵树梢飞行。
发动机的轰鸣被尽可能地压抑,旋翼搅动的气流卷起地上的草叶和尘土。
他们能感觉到,距离目标“磐石”机场越来越近。
紧张的气氛在每一架飞机的座舱内弥漫。飞行员们双手紧握操纵杆,眼睛不断扫视着高度计、速度表以及威胁告警装置。
舱内,一片紧张的氛围弥漫着。全副武装的特战队员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最后一次检查,他们仔细检查着手中的枪械和身上的索降装备,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没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