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六爷振翅(2 / 2)

“先生们,很幸运,正好赶上一次例行训练起飞。B-52,我们空军的老伙计,但仍然可靠。”

周团长面色平静,点了点头:“很壮观的飞机。确实名不虚传。”

但车内的每一位成员心里都清楚,这绝非简单的“幸运”或“例行训练”。

将战略轰炸机的起降安排在代表团抵达的精确时刻,飞越代表团头顶的航线,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赤裸裸的“实力展示和下马威”。

意在直观地告诉来访者:看,这就是我们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基石之一。

这里虽然是运输机基地,但我们强大的战略打击力量无处不在,随时可以由此投送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叶修的目光从远去的B-52身上收回,内心却波澜起伏。

这场景让他瞬间想起了自己国家那支庞大却略显“古老”的轰炸机队伍。**

“全球轰炸机四百余架,六爷就占二百余架,六爷一起飞全球的战略雷达都要转冒烟……”

这个在军迷圈广为流传的梗,虽有夸张调侃的成分,却尖锐地反映了当时空军轰炸机部队的现实:

处于绝对主力轰-6(H-6),仿制自苏联图-16“獾”式中型轰炸机,1950年代设计。

当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各型轰-6总数确实超过200架,是绝对的主力轰炸机。

最大起飞重量约75-80吨,载弹量约9吨,最大航程约6000公里(战术半径则短得多)。

无论是突防速度、载弹量、航程还是电子战能力,与鹰酱的B-52、B-1B、B-2相比,都存在“代差”级的差距。

这句调侃背后是心酸。

轰-6缺乏隐身能力,其巨大的雷达反射截面(RCS)使其在现代防空体系面前异常脆弱。

它一旦大规模起飞,确实极易被周边乃至更远距离的预警体系和战略雷达捕捉、跟踪。

所谓的“全球关注”更多是因为其容易被发现和监控,而非其战略威慑力达到了让对手紧张的程度。

它更像是一支“空中火箭炮”部队,主要执行战役战术打击任务,而非真正的战略轰炸。

真正意义上的、能执行洲际战略打击任务的远程隐身轰炸机(类似B-2)或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类似B-1B/Tu-160),“完全空白”

直面B-52所带来的震撼,再对比自家“六爷”的家底。

这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冲击,让叶修和代表团中的空军军官、航空专家们心情复杂。

既有对巨大技术差距的清醒认知带来的沉重感,也有一种不甘与决心在悄然滋生。

鹰酱的“下马威”目的达到了,它成功地、毫不掩饰地展示了力量层级的差异。

但这股压力,也化为了沉甸甸的动力。叶修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投向远处停机坪上那些体型同样庞大的C-5“银河”和C-17“环球霸王III”运输机。

他知道,真正的学习和观察,现在才刚刚开始。

不仅要看对方有什么,更要看他们如何组织、如何运用,以及……

其中是否有可供借鉴甚至超越的缝隙。这头“同温层堡垒”固然强大,但再坚固的堡垒,也并非没有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