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展示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Rq-4“全球鹰”原型机的试飞影像。
解说词冰冷:“续航时间:超过30小时;实用升限:米以上;任务半径:5500公里;可携带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光电\/红外(Eo\/IR)传感器,单次任务覆盖范围10万平方公里级。
可提供近实时、大范围、高精度的战略\/战役级侦察监视。”30小时vs2.8小时!叶修想起边境那宝贵的40分钟真空期,在这架“幽灵”面前显得如此可笑。
q-1“捕食者”无人机的作战画面令人心悸:24小时以上的持续盘旋,高清光电转塔将地面车辆、人员活动细节清晰回传。
更震撼的是,画面显示其挂载的“地狱火”导弹发射!“发现-识别-决策-打击”的闭环,在一架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平台上初步实现!
“察打一体”的概念,从理论变成了实战。而我们的无侦-5,还在为传回几张模糊照片而努力。
“E-8c“联合星”战场监视指挥机,搭载强大的AN\/ApY-3多模式侧视相控阵雷达。”
“可探测、跟踪、分类地面250公里范围内移动\/固定目标(车辆、导弹发射架、工事),同时指挥引导空中和地面火力。是空地一体战(AirLandbattle)的核心节点。”
屏幕上模拟的战场态势图,敌我力量、机动路线清晰呈现,如同开启了“上帝视角”。我军缺乏类似的专用、高性能战场管理平台。
简报特别强调了美军如何将Kh-11、Kh-12光学成像卫星、“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大酒瓶”、“折叠椅”)等天基情报,通过全球信息栅格(GIG)雏形,与空中、地面侦察平台实时融合。
“从总统到前线步兵,在授权范围内,理论上可以共享同一幅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图。”
而我们的“南斗”二期,尚在艰难组网,主要解决“看得见”和“报得回”的基本问题,距离体系融合差距巨大。
资料展示了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c-130h“罗盘呼叫”指挥控制战飞机对南联盟防空系统和指挥通信的全面压制、欺骗和摧毁。
“战场单向透明,不仅仅是看得见,更是让对方变成聋子、瞎子、哑巴。”我军电子战飞机数量有限,且平台性能、干扰功率、智能化程度差距明显。
看着表格中刺眼的“代差”和“空白”,演示厅里一片死寂。
科索沃战场上,北约空军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摧垮了南联盟的抵抗,其背后正是这张由天基、空基、电子战、数据链编织而成的、近乎无懈可击的“信息天网”。
而己方,还在为突破3小时的滞空时间和解决基本的数据传输问题而苦苦挣扎。
巨大的差距并未让叶修陷入绝望,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的倔强和在战场磨砺出的务实思维。
调研的最后一天,在603所一间堆满图纸和模型的会议室里,他与陈总工等核心骨干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陈总,差距我们认清了,但不能被它吓死。”叶修指着白板上“非对称”、“跨越式”几个关键词,“鹰酱体系完备,我们全面追赶不现实。
必须找到能快速形成战斗力、打其薄弱环节的‘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