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文山突击(1 / 2)

1997年1月18日,总参档案馆地下三层。

密封门在叶修身后轰然闭合时,表盘指针刚划过上午八点。

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纸浆与樟木防虫剂的混合气味,二十排顶天立地的金属档案架在冷光灯下泛着青灰,架顶积尘在光束里浮沉,像悬浮的微型雪暴。

“从1975年‘714工程’档案开始,按技术类型分区块调取。”

军委专项组的老陈推了推老花镜,白手套在《档案调阅登记簿》上划出沙沙声响。

他面前的不锈钢推车里,编号“G-0317”的密级章已经蘸好印泥,旁边堆着十盒录音磁带和三卷空白录像带——这是97年涉密资料的标准记录配置。

叶修蹲下身,用铅笔尖挑开档案架底层的蛛网。最角落的铁皮箱上焊着“甲类机密”的铜牌,锁孔里还插着1989年的封条。

当他拧开液压撑杆时,箱盖内侧的防潮纸簌簌剥落,露出一叠用红绸布包裹的卷宗。

“找到了!‘强-5甲’核攻击机火控系统冗余设计方案。”他抖开泛黄的描图纸,蓝图边缘用毛笔写着“1976.3.12宋老亲签”。

突然,一张夹在图册里的便签飘落:“第47页算法与1969年‘543工程’冲突,建议比对G-213档案”——字迹被水渍晕染,年份墨迹已褪成浅灰。

隔壁档案架传来金属碰撞声。空军研究院的小李正踮脚够着顶层的铝盒,突然“哎哟”一声,整排档案盒雪崩般砸下。

叶修扑过去用后背顶住,《1983年航空发动机材料疲劳测试报告》散了满地,其中一页夹着张黑白照片:三位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站在风洞前,身后标牌隐约可见“绵阳021基地”。

“快看这个!”总后的老王举着放大镜,声音在档案架间回荡。

他面前的《1990年装甲车辆火控系统选型报告》里,某页边栏用铅笔批注着:“光电瞄准模块与航天二院‘红缨-5’导引头技术路线重合,建议启动跨军种比对——但该页随后被墨水涂盖,原始字迹在紫外线灯下发亮:1991.7.3徐副院长批示:‘此事项涉密,不得扩散’。”

中午十二点,送饭的卫兵敲响密封门时,叶修正趴在长桌上拼接破碎的缩微胶片。

胶片扫描仪发出“滋啦”电流声,屏幕上逐渐显影出1985年的会议纪要:“关于‘长河-2’巡航导弹制导系统,三机部与航天部存在七项核心技术重复攻关,建议成立联合实验室——抄送:国防科工委张主任”。

落款处的红色印章已模糊成一片暗红,像干涸的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