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黄巾造反到现在也才八年,士颂能在这八年时间内把交州的人口从百万出点头发展到现在的五百万,蔡邕是服气的。
不过有一点让他很好奇,这么短时间内交州之地多出将近四百万人口,士颂是怎么养活这些人的?
这可不是几百人,而是几百万呐~别说一个贫瘠的交州了,就是鼎盛时期的朝廷都不见得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想到这里,蔡邕看着贾诩,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文和,短时间内交州多出这么多人,士颂是怎么安置他们的?”
“别的不说,光吃饭就是个难题,这么多人一天都能吃掉一座山的粮食,他是上哪搞这么多粮食的?”
贾诩抚须轻笑:“我就知道你会忍不住问出这个问题,当初我刚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跟你一样的想法,不过当我得知一条消息后就释然了。”
“哦?什么消息?”蔡邕一下来了兴趣。
“交趾之地一年三熟。”贾诩缓缓吐露出答案。
“什么?!”蔡邕惊呼出声,差点没把眼珠子瞪出来,一年三熟?开什么玩笑?
他这年纪了一年两熟都没听说过,现在居然冒出个一年三熟,确定不是在逗他?
贾诩笑了笑:“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不然也解释不通他们哪来这么粮食养活百姓。”
“以往咱们大伙都看走眼了,以为交趾郡就是个边陲蛮荒之地,可实际上那里才是真正的宝地,要是勤快点,甚至可以做到两年七熟。”
“呼~”
接受现实后,蔡邕长舒一口气,感慨道:“何止是看走眼呐~完全可以说是睁眼瞎啊,以前那些任职交趾的官员都是瞎子吗?”
“咱们这些没去过交趾的人不了解情况就算了,他们这些父母官居然也没发现,眼睛都长屁股上了?”
贾诩摆了摆手:“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抱怨了,没有意义,好在现在发现也不晚。”
“士颂靠着交趾产的粮食得以吸纳这么多流民,此举不仅充实了整个交州的人口,也变相的救了这些流民一条命。”
“试想一下,要是这些流民没去交州,最终会是个什么下场?”
“要么饿死,要么从贼。”蔡邕想都没想,直接给出了答案。
他可不是只知道皓首穷经的腐儒,黄巾之乱才过去几年?他哪能不知道没饭吃的流民会是个什么下场?
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当初黄巾贼就不会一下冒出几百万了,真当张角是神仙,一碗符水下去就能让老百姓死心塌地跟他一起造反?
说穿了不就是饥饿闹得,坐等饿死和造反搏一搏,傻子都知道怎么选啊。
贾诩耸耸肩:“所以啊,士颂此举算是天大的善举了,不过这也暴露出一个问题,交州一下涌入这么多人口,温饱问题人家尚且能解决,就是教育方面~”
听到这里,蔡邕也回过味来了,抬手朝着贾诩点了点,笑骂道:“好你个贾文和,原来在这等着我呢,之前还说等我到了交州随我干嘛的,合着闹了半天还是想让我去教书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