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殉国者不配?(1 / 2)

公元758年,大唐肃宗乾元元年,历经了三年的平叛,唐军克复了两京。

「颜真卿也终于得以片刻喘息,从河北辗转至了长安。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河北领军平叛,原本他像所有人以为那样,安史之乱很快就会平定下去了。

直到洛阳的沦陷,兄长的殉国,潼关的失守,长安的陷落,马嵬的兵变,灵武的登基,各路勤王军不得不放弃已复土地前往灵武面圣,所有克复区和战线被迫放弃。

如郭子仪、李光弼本来在河北势如破竹的形势也不得不放弃河北,率军前往灵武恭祝新皇。

颜真卿这才意识到,这场叛乱将会遥遥无期。」

辛辛苦苦收复的疆域就这样又轻而易举的放弃了,李世民气得头疼,但深明其中道理的他又不甘这么无奈的去接受:

“说到底,还是那玄宗昏厥,导致将不信君,君不信臣的局面啊!”

“若是以往,哪会有新帝登基,在外统兵的将帅必须全部返还恭祝?”

安史之乱,天幕多次有意或无心的讲述,都在表明这一场叛乱或许可以避免,这一场叛乱本该早早结束,却又屡屡遭受各种外因插手,一拖再拖,最后绵延无期。

房玄龄长叹一口气,慨道:“怕是叛乱平息后,中枢的权威又不知多少年才能重建。”

别像汉末董贼乱汉一般,中枢权威一落再落,落到谷底再无回去的可能......

只要不是那种局面,大唐都还有得救!

一旁的杜如晦听懂了老友的话中深意,摇了摇头,持悲观态度:

“难说!”

“除非有再如贞观上将一样的天子横空出世。”

殿中,有的人还不明白两位相公在讨论些什么,话也说的莫名其妙的。

倒是长孙无忌面色错愕,瞪圆了眼睛,心中泛起了嘀咕:杜克明怎么也来抢我谄臣的活了?

一个两个都来做媚上时,你们让我这个只能做这种工作的人怎么办?

杜克明,你的君子气节呢!

瞧瞧你都把陛下夸成什么样了。

李世民已经让杜如晦的话夸成了翘嘴,轻轻抚着胡须末端,“总归是有忠良奔赴国难,朕对平叛之后还是多抱期待的。”

「此时对于颜真卿而言,勉强算是好消息的便是:他调查了王承业一事,为自己哥哥清了名。

王承业的下场如何,目前史书已经不可考,张通幽则是被杖杀。

玄宗李隆基得知了颜杲卿所受的遭遇和自己被奸佞欺骗后,羞愤难已,愤而杖杀张通幽。

肃宗李亨则是令李光弼和郭子仪早日收回长安,为颜氏一门隆重治丧。

也是这一年,李亨下令为颜杲卿定性,将其妻崔氏追封为清河夫人,但对于颜杲卿本人的定性却饱受朝堂争议。

李亨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忠。

一些世族与朝中大夫、博士等文官却认为颜杲卿不配,他们说:颜杲卿不过一个四品太守,没有京官履历,凭什么凌驾在他们头上?给他这般高位?

最后,迫于朝臣的压力,李亨为颜杲卿定谥为“忠节”!」

【“博士裴郁,出身闻喜裴氏,早就听闻裴氏诗书传家,在一众世家大族里算是比较有良心的,但裴郁却是带头反对颜杲卿死后名的人。

说到底,世家都是一个样。

为什么崔氏的身后名没有一点问题?不还是因为人家背后的清河崔氏家大业大吗?

凭什么到了颜杲卿时就各种挑刺?不就是琅琊颜氏不如五姓七望吗?

他们就是见不得二三流的门第士族凌驾在自己头上罢了!”

“呵!觉得颜杲卿不配,那这群世家子、士大夫们怎么自己不去争一个单字好谥?是怕死惜身吗?

对对对,我差点忘了,毕竟这群人都抱着‘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心思呢!要是安禄山真成功了,这群人绝对是第一个投的!”

“黄巢:所以,你说《氏族志》这个好东西到底是谁发明的呢?太好用了吧!”】

......

明朝

洪武年间,奉天殿上。

“最后的结局还算是不错的。”朱标轻轻颔首。

朱棣蹙眉不解:“这样也算不错吗?这一点都不够圆满罢?”

“为国殉义,功名被奸臣窃取了三年才得以平清,甚至还要被群臣数叨,没落下单字谥。”

朱标轻笑了一声,温和的开口道:“世间事儿,总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