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贤者之心(2 / 2)

“皇帝在杀忠臣,叛军也在杀忠臣,笑死我了,堂堂的盛世中国,居然没有一处忠臣的容身之处!”

群臣听见燕王爷这话,心中有戚戚。

燕王爷说得好啊,堂堂中华地,差点没有官僚的容身之地!洪武老爷子太狠了。

朱标此时也有所动容,叹息道:“不知我后世大明,是否也有这枉死的忠臣,讨叛的义士,殉国的忠烈?”

话落,群臣收起了唏嘘,纷纷侧目至还在哈哈大笑的朱棣身上,就连老朱也投射来了目光。

朱棣:“......”

燕王爷被这种‘众星捧月’的氛围看得有些尴尬,小心翼翼道:“可能......也许......大概......”

老朱哼唧唧的眉毛一挑。

“那必须得有啊!”

......

「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颜回四十世孙也,颜之推六世孙也。」

「颜氏先祖曾被儒门圣人孔子赞为“贤者”,千百年来,颜氏门风不攀附血缘门第与权势传承,以德行、学问与气节为家训,为后世津津乐道。」

「颜真卿本来在长安城当御史,因为看不惯杨国忠所为就参了他一本。

杨国忠这人焉坏,他不敢拿颜真卿怎么样,于是就用了借刀杀人之计,把颜真卿贬到了河北去当太守。

他心里就想着:你不是忠臣吗?老子给你送到河北去,让你去安禄山的手底下尽忠!

此时颜真卿有一位哥哥名叫颜杲卿,在常山任职太守,他来了河北后先与族兄联系上,了解了河北情况后,就确认了安禄山的反心。

他是忠臣、直臣,但不是傻子,毕竟长安人人都知杨国忠是奸臣、安禄山必反,但皇帝铁了心的维护,你能怎么办?

自己已经得罪了杨国忠了,如果此时再上书李隆基,说安禄山想造反。

信不信第二天长安就派人把他先抓了?

李隆基绝对会把颜真卿给五花大绑了,送到安禄山跟前“尽孝”!」

开元时空

李隆基有些尴尬,干咳了两声摸了摸鼻子,见众人面不改色的观看着天幕,便故作义愤道:

“这唐玄宗太不是个人了!”

杨国忠,杨国忠的,怎么一直提,他不就是我小舅子吗?

不对,现在他是寿王的小舅子。

为了挽回些自己的颜面,李隆基思虑了一番后,沉吟道:“惠妃贤淑,赐金百两,绢千匹。”

想着再给寿王些什么好处,但转念又想到了自己现在还没见过那寿王妃模样,严重怀疑他变得昏庸就是从见了寿王妃后开始的,一阵心悸后,李隆基连忙摇头甩掉了恶寒:

“啊,这个,一样的赏赐再赐给寿王妃一份。”

张九龄蹙眉,抬起头看着皇帝:“?”

群臣:“?”

陛下,我看你是真想挨太宗皇帝的大逼斗了。

被群臣投射来了奇怪的质疑目光后,李隆基心有羞愤,抗辩道:“朕是为自家爱子贤媳赐赏,你们在想什么呢?”

“陛下,当真不是贪图美色吗?”老九发力。

“张九龄!朕是那种人吗?!”

“天幕上,确实是这样的。”

李隆基:...

完蛋,洗不清了。

知道自己说不过众臣的质疑,李隆基才心虚道:“朕只是......一想起天幕上的天宝事情,就对惠妃一家颇感歉意。”

张九龄这才点了点头,没有再计较。

贞观年间

“太小家子气了。”

李世民不太满意,嘟囔了一句:“这样震勉河北士族百姓人心的忠良,最起码给个招讨使吧?”

「在安禄山的辖区里做事,明知主官是个逆贼却无能为力。

对于安禄山的召见,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实则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青壮,储备粮草。

一方面每天与宾客饮酒划拳、舞文弄墨、泛舟游湖,以此麻痹了安禄山。

安禄山果真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忧虑。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只留下了五千叛军。由安禄山义子李钦凑、高邈率领。

当时颜真卿的族兄颜杲卿早他于河北任职,所以早就知晓了安禄山反意。

颜杲卿一直曲意逢迎着安禄山及其党羽,叛乱爆发后,趁着李钦凑派高邈前往幽州还未返回,颜杲卿便派官员召李钦凑到郡里商量事情。

推杯换盏间,将其灌醉后斩杀,随后又以李钦凑的名义,将高邈召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河北的两名守将斩杀或生擒。

常山郡因此光复。」

「颜杲卿不敢耽误,立马派儿子颜泉明以及贾深、张通幽等人率两千军以安禄山义子李钦凑的首级与高邈、何千年二人,献于京师。」

“善!”

李隆基看见天幕上再报天宝忠臣故事,颜家又出了一位忠良后,兴奋喊道:

“我大唐之民心果然深入!”

“这颜氏兄弟身在敌营,却有勇有谋,堪称国之忠干啊!”

不料,贞观天子只是冷哼了一声,“若是明君在世,岂能让忠良屈身事贼?”

“不都是你逼得!?”

“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