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角,大贤良师,封建之大逆者」
「他究竟是史册里逆贼,还是百万流民心中耀眼的光?」
公元171年,东汉建宁四年。
“咚咚咚~”
节仗敲击地面的声音有节奏的响起,天幕画面转换。
“兄,前面就是伤寒城了,当真要去吗?”
张梁和张宝两兄弟面色难看的望着前方的“死城”。
那里爆发了瘟疫,朝廷为了控制疫病传播就将全城封锁,等待里面的人死完了再一把火烧干净。
“去。”
张角温润的声音中透着不可逾越的坚定,他迈开脚向着那座“死城”走去,持着竹杖的身影此刻仿佛散发了耀眼的光,直到兄弟俩人意识到兄已走远。
“孩子,我的孩子!呜呜呜......道长,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
天已入秋了,一个母亲仍穿着单薄的一身衣裳,抱着一个总角辫的孩子哭嚎。
孩子约莫着已经五六岁了,可样子却像个三四岁的。
母子身后是破败的屋舍,枯干的.....树?
在天幕下观众的视角里,一双大手伸向了镜头,最后抚在了那个孩子的头上。
镜头从孩童头顶上的手切换,一个身高不高,穿着麻布制成的百衲衣的年轻道人微笑着出现。
为什么说是年轻道人呢?
可能是他的脸上还带着婴儿肥吧。约莫着也就十几岁的模样。
道人便是张角。
他取出黄符化入水中搅拌,嘴里念念有词。
将那碗汤水小心的递到孩子的嘴边,等妇人搀扶住了碗才收回手。
“孩子身子现在太虚弱了,熬过了就好了,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吃食......”
张角话至此,忽然顿住。随后展开衣服,从袖中取出一块干瘪的胡饼掰碎了一点掺进汤水里泡软,让妇人稍后喂给孩子。
做完之后,他又将那块自己留着食的胡饼塞给了妇人。
“道长,谢谢您,请您一定要告诉我娘俩您的名字。倘若我母子二人能活下去,一定为您......”
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磕头不停,嘴里感恩的话没完。
少年张角有些腼腆的挠了挠脖子,随后像个古板的士人一样正经道:“我大汉国祚绵长,受苍天眷顾,这年岁会过去的,相信国家,相信大汉。”
“嗯......”
“好好生活,会好起来的。”
张角道别后和兄弟汇合,继续朝着下个遭难的百姓走去。
一路上,张角施舍粮食,治病救人,天色也渐渐暗了。
走在残破的官道上,张梁问道:“兄,接下来去哪?”
“沿着官道,一直走。”
“为何?”
“救民。”
......
先秦时期
“这何尝不是致太平之道之道呢?”夫子失神,嘴唇颤道。
张角所行之事,让他看到了仁的另一种形式。
仁,不是致君父的仁,也应该是致百姓的仁。
“若学就于我儒家,必然能成一贤者。”
天幕上画面悠悠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