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清纯臣的标准(1 / 2)

玄德公心中泪如雨洒,并且恶狠狠的数落着明朝王爷的不是。

虽然他清楚,这个叫朱椿的王爷应是重视礼法之人,眼中看不惯拜臣而不拜君的现象,才好意的将诸葛亮迁到了帝庙里。

虽然你是好心......

可昭烈庙为什么失去了他原本的名字呢?

张飞抢在关羽眼神威胁前,快人快语的宽慰道:“大哥,你想开点,要是没有军师,你还吃不到这么鼎盛的香火不是?”

刘备的拳头硬了。

明朝

朱元璋看到此处微微颔首,“孩子教育的不错,还是很懂礼法的,这个移位咱是挑不出啥毛病来。”

“成天跟在你后面喊姐夫,耳濡目染下小妹自然也学会了你那老一套了。”马皇后眉眼一弯。

「走过三绝碑就是重点戏了,季汉文武长廊。

东侧长廊是以庞统为首的十四文士,西侧长廊是以赵云为首的十四武将。」

以为为首的文臣榜?

庞统心中狂喜,后世人还是很认可他的才华的嘛。

纵然英年早逝于落凤坡,庞士元却依然能端坐第一人。

不过,对于此刻刚刚结束赤壁之战没多久的东汉末年时期。

南郡的公事堂里,气氛有些微妙的焦着变化。

上首的刘备眯着眼仔细的盯着文武长廊的二十八文武国士的名单,一秒都不敢眨。

虽说此刻的刘备阵营有了荆州,且在孔明等人的治理下显有初兴气象。

可经历了刘表储位之乱、曹操南下、赤壁大乱、江东之乱后,荆州虽为鱼米之乡也弹尽粮绝了。

此刻的刘备,除了不缺德外,啥都缺!

尤其是人才!

荆州士族就算投靠了他也缺人啊!

这又不是颍川、山东、河北那种大士族集团,荆州小地方来着。

刘备暗自琢磨着,若是按照名单来一一抓人的话,咱是不是就不缺......啊,口误,是玄德公征辟贤士。

「不过,文臣武将廊在历代都有修缮,最后我们所见到的这一版是清朝道光时期,由国学大师刘沅主持修缮的。

刘沅的标准也很简单:陪祀昭烈帝身边的只能是纯臣!

故而,此次修缮剔除了法正、许靖、刘巴三人。」

法正:......

我好像被瞧不起了。

不是哥们,说白了你啥实力啊,嘲笑我不是纯臣?

三国时期

成都帝宫上

刘备眉头微蹙,法正乃是他的肱骨谋臣,汉中之战的首席智囊,如何配不得上榜了?

“孝直之忠,与其才并同也!”

“如何担不得陪祀?”

看见天幕上后世对陪祀昭烈帝的臣子要求之苛刻,一时间殿中不少人心中惶惶,生怕自己被这千年香火络绎不绝的纪念给除了名。

他们也是真不懂后世要求为何如此?

汉末诸侯纷争,起初如同先秦一样,文臣武将纷纷自争明公。

待到如今局势逐渐明朗后,才少了来回跳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