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唐末不知是多少年之后的事儿了,还请勿要多有伤悲!”杜如晦见到贞观天子蹙眉思考的模样,劝慰道。
“纵然是秦皇汉武那样的皇帝,也管不了身后之事。”
老房点了点头,向着上首的天子,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或许,后世的大唐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意外。”
其余人也是如此的点了点头,以目前来看,节度使制对大唐的统治只有利。
唐疆域广泛,且多数土地人烟稀少,未能得到充足开发,节度使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此三人在正史上记载下的行为,怎么说都算得上行迹可疑。」
「马韶、程德玄作为赵二的亲信,他俩的行为也更能说明赵二对赵大之死显然是有心理准备的。」
「即便是赵二对皇帝的暴毙没有预料,王继恩作为宫廷宦官和宫外的赵二有所牵连,也能证明当时赵光义对开封府的布局多么深入。
赵大曾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王继恩的出现,基本可以确定赵大的枕边已经成了赵二的了。」
「还有不少说法是说赵家兄弟关系极好,兄弟二人私下蜜里调油,传位兄弟也不是没有可能。
甚至在正史里,赵匡胤统治后期,贬斥了赵普,更是成为了这一说法的强力佐证背景。」
李二哈哈大笑,这种说法他压根就不信,若这般说,他父亲还加封他为天策上将呢。
在外人眼里,是不是也可以说成为秦王铺路?
“哎,忆昔太原时...”
当时年少,兄弟情深......
「赵普,赵匡胤之心腹文臣,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也就是文盲。
在正史记载中,赵普多次劝解赵大削弱晋王势力,如反对赵光义的岳父符彦卿掌握兵权,打击朝中贿赂赵二幕僚的人,甚至他还公然打杀过赵二的幕僚。
符彦卿,天雄军节度使,三个女儿俱为皇后,此人历经四朝不倒,可以说是乱世中的常青树,军阀里的天才投资人。
他的女儿嫁给的赵二,也可以说其中有赵大的授意,目的是为了拉拢天雄军。
其中,依然可以参考司马师。」
三国时期
“为什么一直参考兄长呢?”司马昭心有不解,自己兄长为何屡屡被天幕点名。
司马师笑而不语,没有和傻弟弟多说什么。
他自个的心底已是有了答案,天幕是在暗戳戳他娶妻心思不纯。
「正史中还这样记载过,登基之后赵二召回了被贬在河阳的赵普,问他当时太祖询的传国之事。
赵普对曰:
“太祖已误,官家岂能再误邪?”
明清以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段记载讲的是赵普私下多次劝过赵大立储传位之事。
根据赵普和赵光义之间的火药味再看正史,开宝二年赵普被罢相失势,初看确实很像是在为赵二铺路。
可再去翻看一下乾德年间到开宝年间赵普做过的事儿,他的失势全是自己作的。
原先谦逊有礼的书生逐渐变成了猜妒擅权的政客,赵匡胤罢免赵普去河阳时,还为他加封了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未免没有让赵普反省的意思。」
北宋初年
一直看戏的赵普坐不住了。
被掺和进了官家的家事不说,最重要的是他的未来犯了官家的忌讳:
争权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