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一直延续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村里的热闹劲儿比起年三十也不遑多让。小孩子们早就盼着这一天,能提着灯笼到处跑,还能吃到甜甜的元宵。
一大早,林小荷就泡上了糯米,准备磨粉做元宵馅儿。陈榆主动包揽了推磨的活儿,石磨吱呀呀地转着,乳白色的米浆缓缓流下,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米香。
“师娘,咱们做什么馅儿的?”陈榆一边推磨一边问。
“芝麻花生馅儿的,安生能吃,大家都喜欢。”林小荷忙着炒香芝麻和花生,准备捣碎拌糖,“再包几个山楂馅儿的,给你师傅消食。”
沈远山在一旁抱着安生,小家伙对石磨充满了好奇,伸着小手指着咿呀叫。沈远山便抱着他走近些看,耐心地解释:“这是石磨,把米磨成浆,就能做好吃的了。”
下午,林小荷就开始和面包元宵。糯米粉揉成的面团白白胖胖,揪成小剂子,压扁,包上香甜的馅料,在手心里搓得圆滚滚的,一个个白胖的元宵就整齐地码放在了撒了干粉的案板上。
安生看得眼馋,非要伸手去抓,弄得小手小脸都是白粉,像个撒了糖霜的小糯米团子,惹得大家发笑。
天色将晚,村里的灯笼陆续亮了起来。虽然比不上城里花灯会的精巧繁华,但各家各户门口挂起的红灯笼,孩子们提着的简易纸灯笼,星星点点地连成一片,也自有一番温暖质朴的趣味。
李婶带着铁蛋过来串门,铁蛋手里提着一个兔子灯,虽然糊得有点歪,却神气活现。
“小荷,俺家那口子糊的,咋样?”李婶嗓门亮堂,“晚上一起去村口看放灯啊?听说今年里正还买了几个烟花呢!”
“好呀!”林小荷笑着应下,端出刚煮好的元宵,“快来尝尝,刚出锅的。”
热气腾腾的元宵盛在白瓷碗里,圆润可爱。咬一口,外皮软糯,内里香甜的馅料就流了出来,吃得人心满意足。
吃罢元宵,天色也彻底黑透了。一轮圆月清泠泠地挂在天上,洒下遍地清辉。村里越发喧闹起来,孩子们的嬉笑声、脚步声和零星的鞭炮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