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起来,春秀嫂子,这可万万使不得!”林小荷连忙扶住她。
“沈大夫,小荷妹子,你们是铁蛋的再生父母,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春秀哽咽着,“我们没什么能报答的,以后家里地里的产出,我第一个给你们送来!有啥粗活累活,只管吩咐!”
沈远山温和地道:“乡里乡亲,互相帮衬是应该的。看到铁蛋好了,我们就最高兴。回去后好生将养,按时吃药,过几日再来复诊。”
送走了千恩万谢的春秀母子,医馆里恢复了平日的忙碌,却又似乎有些不同。
前来就诊的乡亲们,眼神里多了更深的信任。他们不仅找沈远山看疑难重症,也更愿意找林小荷聊聊孩子的积食、老人的咳喘,顺便带些自家种的菜蔬、攒的鸡蛋,非要留下,说是给安生吃的。
药园那边,来帮忙的村民更多了。大家干完活,常常聚在园子边歇脚,喝着林小荷准备的清茶,聊聊天气收成,说说家长里短。孙老爹成了药园的“常驻顾问”,每日背着手来巡视,指点江山,精神头都比往日足了不少。
就连陈榆,走在村里,也会被大娘大婶们塞些零嘴,夸他“有出息,跟了个好师傅”。
这种变化,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悄无声息地浸润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医馆不再仅仅是一个看病抓药的地方,更成了村里一个温暖的所在,凝聚着人情与善意。
傍晚,沈远山和林小荷带着安生在药园边散步。新苗经过风雨的洗礼和精心的照料,越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远山,你看,”林小荷指着那些茁壮的苗株,“经历过风雨,根反而扎得更深了。”
沈远山明白她话中的深意,揽住她的肩:“是啊。医道也好,为人处世也罢,根基都在一个‘仁’字。有根,才能立得住,才能经风雨而不倒。”
安生摇摇晃晃地想去摸那绿油油的叶子,嘴里咿呀叫着。
林小荷弯腰抱起儿子,笑道:“咱们安生也知道药药好看了呢。”
夕阳将一家三口的影子拉得很长,映在湿润的土地上。空气中混合着雨后的清新、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药香。
润物无声,仁心化雨。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正在以一种最质朴的方式,回馈着医者的仁心。而沈远山和林小荷也越发清晰地感受到,他们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力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