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卷手稿:“这是我近日研读《伤寒论》的一些新得体会,其中有关‘少阳证’的几条辨治思路,与往日见解颇有不同,特来与远山兄探讨。”
沈远山闻言,顿时来了精神。两人就着茶,立刻沉浸于医理的探讨之中,时而争辩,时而共鸣,说到精妙处,更是抚掌大笑,引得外间的林小荷和陈榆都忍不住侧耳倾听。
林小荷悄悄备了几样精致的家常小菜和自酿的米酒。晚膳时分,三人围坐一桌,言谈甚欢。苏文瑾对林小荷制作的药膳和小儿成药尤为感兴趣,细细询问了配方与思路。
“妙啊!”苏文瑾听完林小荷关于改善小儿用药口味的想法,击节赞叹,“‘医者,父母心也’,沈夫人此举,正是将父母之心融入医道,润物无声,大善!”
他又正色对沈远山道:“远山兄,尊夫人于药膳调理及小儿科一道,心思灵巧,见解独到,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你之医术精于攻坚克难,夫人之长在于温养调理,你二人相辅相成,实是病家之福。”
饭后,苏文瑾又提出想去看看药园。月色下,新垦的坡地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嫩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
苏文瑾漫步其间,仔细查看苗情,不时提出一些土壤改良、间作套种的建议,显见对此也颇有研究。
“此地虽偏,然山水清嘉,民风淳朴,正是潜心医道、践行理想之所。”苏文瑾感叹道,“远山兄,小荷夫人,我看你们这条路,走得对,也走得正。”
他在村中留宿了两日,与沈远山日夜论医,也为闻讯赶来的一些疑难病患诊脉开方,毫无名医的架子。他的到来,如同一阵温润的春风,不仅带来了前沿的医道见解,更带来了外界的信息和一份沉甸甸的认可。
临行前,苏文瑾执意留下几本珍贵的医书手稿和一些京城带来的稀有药材种子作为礼物。
“望贤伉俪坚守此心,光大杏林。”他登上马车,拱手作别,“待他日药园繁茂,药膳飘香,苏某必定再来叨扰!”
马车渐行渐远,沈远山和林小荷并肩站在村口,心中皆是一片暖意与振奋。旧友的到访,不仅是一场愉快的重逢,更是一次珍贵的交流与肯定,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
山风拂过,带来药园新苗的气息。他们的世界,虽居于山村,却从未与外界广阔的医道天地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