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园的开辟如火如荼,医馆的日常诊疗也丝毫未停。沈远山几乎泡在了诊桌和药园之间,常常是刚放下戥子就又拿起锄头。林小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这日,医馆里来看病的多是些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的常见症。沈远山正忙着给一个摔伤胳膊的孩童正骨,一时脱不开身。等候的队伍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不住地咳嗽,喘气声如同破风箱。
林小荷端了碗温水过去:“王婆婆,您先喝口水顺顺。”
王婆婆接过碗,手抖得厉害,喝了一半洒了一半。她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老…老毛病了…一到换季就…就咳得喘不上气…吃了多少药也不见好…”
林小荷轻轻为她拍背,触手尽是硌人的骨头。她仔细观察婆婆的面色和咳喘的态势,心中微微一动。这症状,她在京城时曾见慕夫人调理过类似的老者,用的并非猛药,而是润肺化痰、健脾益气的方子,辅以药膳慢慢调养,效果颇佳。
她抬眼看了看还在忙碌的丈夫,又看了看痛苦不堪的老人,犹豫了片刻。
“王婆婆,”林小荷柔声问,“您除了咳喘,是不是平日里吃饭也不香,容易乏力出虚汗?”
“可不是嘛…”王婆婆连连点头,“吃啥都没味儿,走几步路就心慌气短…”
这与林小荷的判断更吻合了几分。她深吸一口气,走到药柜前,斟酌着取了些茯苓、山药、百合、杏仁,又加了一小片陈皮和几颗红枣。
“小榆,”她唤来学徒,“帮我把这些药材略捣一下,用温水泡上片刻,然后小火慢煎两刻钟。”
陈榆应声而去。沈远山刚处理好孩子的胳膊,抬头看见林小荷的举动,投来询问的目光。
林小荷有些忐忑地走过去,低声解释:“王婆婆是积年的老咳喘,肺脾两虚,我想着先给她用点温和的药茶顺一顺,等你看完再…”
沈远山走到林小荷抓药的台子前,看了看剩下的药渣,又拿起药方记录瞥了一眼——上面清晰写着药材、用量和她的简要思路。他沉吟片刻,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茯苓健脾利湿,山药补肺脾肾,百合润肺,杏仁降气化痰,陈皮理气,红枣和中…配伍平和,思路甚佳。对症,可用。”
得到丈夫的肯定,林小荷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泛起一丝光彩。
药煎好后,她小心地喂王婆婆服下。不过半柱香的功夫,王婆婆的咳嗽竟然真的缓和了不少,呼吸也顺畅了许多。
“哎呦…舒坦多了…”王婆婆长长舒了口气,拉着林小荷的手,“小荷姑娘,你这药灵得很!比那苦汤子好入口多了!”
周围等候的乡亲们也纷纷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