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考核的“优秀”评价,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王石安心漾开层层涟漪。那晚,他躺在硬板床上,掌心似乎还残留着击发时的触感。四十五环。这个数字不再只是靶纸上的弹孔,而是一种可以被紧握在手的力量感。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专注和努力,在某些领域达到“优秀”。
这份悄然滋生的信心,在接下来更为严酷的战术基础训练中,成为了支撑他的重要支柱。
训练强度陡然提升。低桩铁丝网仿佛变得更长、更低,泥泞的匍匐区被浇灌了更多的水,每一次低姿匍匐,都像是在冰冷的沼泽中挣扎,泥水混合物灌进领口袖口,刺骨的寒冷几乎让人窒息。
“快!快!身子再低!屁股想挨枪子吗?!”郑班长的吼声如同炸雷。
王石安咬紧牙关,将身体贴向冰冷的地面,肘膝的旧伤再次磨破,鲜血混着泥水,将作训服染深。但他脑海中却异常清醒,不再是单纯的忍受,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发力更省力?如何利用地形?他想起弟弟调试机器时的专注,此刻,他仿佛也在调试自己的身体,力求每个动作更精准、更有效。
手榴弹投掷训练中,他的优势显现。或许因干农活的臂力,或许因射击找到的发力感,他掌握“蹬、转、挥、扣”很快。训练弹在空中划出又远又直的弧线,多次精准落入目标堑壕。
“王石安,47米!良好!”记录员报出成绩。郑班长站在一旁,虽未说话,但微微颔首。
战场救护训练考验着另一种细致冷静。在模拟的枪炮声和烟雾中,需快速为“伤员”包扎、止血、固定。王石安发现自己异常沉得住气,周围越混乱,他手上动作越稳。他想起照顾母亲时的耐心,此刻将这份专注用于训练,三角巾打得又快又牢,他包扎的伤口,多次被作教学示范。
“没想到你小子还有这一手。”战友大刘佩服地捶他一下。王石安腼腆地笑了笑。
真正的挑战是首次班战术协同训练。全班九人需作为一个整体,交替掩护、跃进、占领阵地。个人英雄主义绝对禁止,团队默契和绝对信任是唯一法则。
最初一团混乱。有人冲太快脱离整体;有人反应慢半拍;有人紧张忘口令;有人掩护射击差点伤队友。郑班长脸黑如锅底,全班被罚冲刺十趟。
“你们是一个整体!不是九个人!一个人的失误,全班送死!明白吗?!”班长的怒吼回荡。
王石安担任第二火力手,需时刻关注班长位置、侧翼动静、听从各方指令。他那种沉静和观察力在混乱中派上用场。他不太说话,但眼耳始终保持高度警觉。
一次演练,“敌方”教练员突然从侧翼点射。冲最前的班长猝不及防。王石安几乎在枪响同时,下意识调转枪口,一个精准短点射“击毙”教练员,同时大吼:“侧翼安全!”
演练结束,郑班长走到他面前,目光复杂地看了几秒,最后只说了句:“反应不慢。继续保持。”
那一刻,王石安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不再仅为不被淘汰而训练,他的动作和判断关系到战友“生死”。这责任感沉重,却让他更专注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