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日寇的末路(1 / 2)

一九四五年初春的济南,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华东军区司令部。各纵队、各部门的干部穿梭不息。

张百川刚从,参谋长张运逸立刻拿着一份电报迎了上来。

“司令员,中央急电,是关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最新形势的通报,”

张百川接过电报,迅速浏览起来。他的目光在“硫磺岛”、“b-29轰炸机”、“日本本土”等字眼上停留。

“果然如此。”他将电报递给也闻讯赶来的谢福治:“美军在太平洋上步步紧逼,现在已经打到了硫磺岛,轰炸机可以直接威胁日本本土了。小鬼子蹦跶不了几天了,”

谢福治仔细看着电报,也难掩激动:“好啊,国际反法西斯形势一片大好,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鬼子的人力、物力被大量牵制在太平洋,我们在中国战场上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反攻的时机正在加速成熟,”

“不仅仅是减轻压力”张百川走到地图前,点在东北区域,“美军的进攻越猛烈,日本从关东军抽调兵力支援本土和太平洋的可能性就越大。东北,这个鬼子的所谓‘战略后方’,很快就会露出破绽,”

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粟昱不知何时也站在了地图旁,他接口道:“司令员判断得对。一旦关东军被削弱,我们在华北、华东的压力减轻,就有了更充足的力量和更好的机会向东北发展。中央之前的渗透策略,就是为了这一刻。”

张百川转过身,看向作战室里的几位核心搭档:“同志们,国际形势的风向已经变了,我们必须加快步伐,不能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机遇。”

“参谋长,立刻以华东军区司令部名义,给各纵队、各军分区下发通知,要求他们组织营级以上干部,认真学习中央通报的精神,并结合我们自身的整训和战备情况,展开讨论。要让我们的指战员都明白,最后的胜利已经不远了,但越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松懈,”

“是,我马上安排,”张运逸应道。

“还有,”张百川继续部署:“通知鲁中兵工厂的李师傅和弗里茨同志,还有负责经济的薛桥、曾大山同志,下午到司令部开会。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的军工生产和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紧迫的要求。”

下午的会议在司令部的小会议室举行。除了张百川、谢福治、张运逸、粟昱等军事领导,李师傅、弗里茨·霍夫曼、薛桥、曾大山等都到了场。

张百川开门见山:“国际战局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鬼子现在是秋后的蚂蚱,但困兽犹斗。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是迎接最终胜利;另一手,是准备应对鬼子可能狗急跳墙,以及胜利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他首先看向李师傅和弗里茨:“李师傅,弗里茨同志,兵工厂是我们得后盾。现在形势逼人,我们的拳头必须更硬,新式步枪的产量要稳住,子弹、手榴弹、迫击炮弹要保证供应。更重要的是,弗里茨同志主导的新式火炮和穿甲弹,能不能再加快速度?未来无论是攻坚还是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我们都离不开重火力,”

李师傅搓了搓粗糙的手:“司令员放心,新式步枪生产线已经捋顺了,月产八千支没问题,子弹和手榴弹,原料跟得上,产量就能跟上,”

弗里茨用带着德语口音的中文,严谨地回答道:“司令员,新式75毫米山炮的样品已经通过测试,性能稳定,穿甲能力达到了设计指标。目前正在解决规模化生产中的几个工艺问题,主要是炮钢的冶炼和加工精度。如果原材料和熟练工人能保障,我有信心在三个月内,建立起小批量生产线。”

“好,要的就是这个保证,”张百川用力一挥手:“需要什么,尽管提,要人给人,要料给料,薛桥同志,曾大山同志,你们听到了?兵工厂的需求,必须优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