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清晨,延水河畔已经传来了战士出操的号子声。
张百川早早起身,在窑洞前空地上活动着筋骨,多年征战养成的习惯,让他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着军人的警觉和规律。
“百川同志,起得这么早?”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张百川回头,看见129师刘师长也正从隔壁窑洞走出来。
“老哥,您不也一样?”张百川笑着打招呼,“在部队待惯了,到点就醒,想睡个懒觉都不成。”
“哈哈,谁说不是呢,”刘师长走到他身边,一起做着伸展动作,“听说今天上午的会,要重点讨论反攻阶段的兵力运用和协同问题。你可得好好给大家伙儿交交底。”
张百川一边活动着手臂,一边说:“您就别取笑我了。129师是咱们八路军的老牌主力,作战经验丰富,我们这些后来者,还得向您和各位老大哥多学习。”
刘师长摇摇头,“百川同志,你这就太谦虚了。你们在山东打的那几仗,尤其是围歼第32师团,那可是教科书级别的战役。说实话,我们都很好奇,你是怎么把六十万部队指挥得如臂使指的?这可不是当年咱们打游击战的时候了。”
两人边说边走向食堂。简单的早饭过后,会议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礼堂里坐满了各战略区的负责人,熟悉的和不太熟悉的面孔济济一堂,气氛严肃而热烈。
主持会议的领导开门见山:“同志们,今天的议题很明确,就是讨论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反攻中,我军各大战略区如何协同作战,形成合力,给予日寇最后一击。大家都畅所欲言,把想法、困难、要求都摆到桌面上来。”
首先发言的是晋察冀军区的代表,他介绍了华北地区鬼子的兵力部署和动向,提出了在平津、平绥路方向配合反攻的设想。
接着,晋冀鲁豫、晋绥等军区的同志也纷纷发言,介绍了各自区域的情况和初步计划。
轮到华东军区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张百川身上。他沉稳地站起身,走到前面悬挂的巨幅全国地图前。
张百川开口介绍:“各位首长,各位同志,初步设想华东军区的反攻的重点方向之一,应该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我军可以兵分两路:一路沿津浦线北上,直逼天津、北平;另一路沿陇海线西进,切断华中与华北鬼子的联系,并伺机向徐州、郑州方向发展。”
他稍微停顿,环视会场:“要实现这个目标,光靠我们华东军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晋察冀军区在北平、天津方向的强力配合,需要晋冀鲁豫军区在平汉线、正太线方向的牵制和策应,也需要其他兄弟部队在各目的地的积极行动。总之,要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让华北、华中的鬼子无法相互支援,被我军逐个歼灭,”
会场里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有人点头表示赞同,也有人提出疑问。
115师的负责人开口道:“百川司令员,你的设想很大气。但是,大部队的长距离机动和后勤保障,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咱们华东军区有把握解决吗?要知道,大兵团作战,打的就是后勤。”
张百川显然对此早有准备,他从容回应:“问到了关键。我们确实做了详细测算。依靠山东、苏北等根据地的支撑,加上我们自己的兵工厂可以保障部分弹药,特别是子弹、手榴弹和部分炮弹,初步维持一到两个大规模战役的消耗是可以的。”
“当然,长途运输和粮食补给还需要沿途兄弟部队和根据地的大力支持。这方面,我们已经初步拟定了几个兵站线和补给方案,会后可以请总部和各位同志一起审议。”
又有一位负责干部问道:“百川同志,你们计划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有没有考虑过,万一鬼子集中力量,突破你们某个薄弱环节,或者重庆方面趁机有所动作,该怎么办?”
张百川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这位同志考虑得很周到。我们的战役计划是弹性的,并非一味猛冲猛打。各纵队之间有明确的梯次配置和预备队。至于鬼子,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其在华北、华中的机动兵力已捉襟见肘,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战略反击。至于重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