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司令员的命令下来了,咱们旅要扩编,还要加强特种分队。”王坤指着地图,“各团立刻着手搭建新兵营,按照军区下发的《新兵训练大纲》,三个月内,我要看到成效,一团,你们负责组建突击连,人员从全旅挑选,要身手好、脑子活、不怕死的,装备我去向司令员申请,”
在第二旅,旅长钟伟的大嗓门在营地回荡:“都听见了吧?咱们二旅是军区的硬拳头,这次扩编,好东西优先给咱们,但是,谁要是给老子把新兵带成了怂包,可别怪老子不客气,各团把训练场都给老子动起来,白天练战术,晚上学文化,睡觉前都给我想想怎么打鬼子,”
在胶东第三旅,旅长许友再部署:“再组建一个团,人员从咱们根据地招,干部从老团里抽调,告诉同志们,咱们守着海边,眼光要放远点,将来还要打出去呢,”
在鲁南第四旅,旅长吴可华虽然疲惫,但精神头很足:“咱们旅刚打完硬仗,伤亡不小,但补充来的新兵也多。各团要把老骨干和新兵混编,以老带新,训练不能松懈,岱崮的经验要总结,鬼子的新花样也要琢磨,”
在津浦线活动的第五旅旅长梁初,则对新的补充团寄予厚望:“咱们旅任务杂,破袭、阻击、掩护,样样都得干。这个补充团就是咱们的机动力量,要练成多面手,告诉团长,边打边练,在实战中尽快成长起来,”
就在各部队热火朝天进行扩编整训的同时,张百川关注的另一件大事也有了进展。
参谋长陈榘拿着兵工厂送来的报告,脸上带着喜色走进指挥部:“司令员,政委,兵工厂那边有好消息,利用上次缴获的机床,李师傅他们带着技术工人和抗大学生日夜攻关,复装子弹的效率和良品率提高了三成,更重要的是,他们用缴获的铜料和钢轨,已经试制出了第一批全新的子弹壳和弹头,虽然产量还很低,但质量基本达标了,”
黎昱接过报告仔细看着,连连点头:“太好了,这可是解决了我们的一大心病,虽然还不能完全自给自足,但至少看到了希望,”
肖桦兴奋地说:“这说明我们走自力更生的路子是对的,等部队扩编完成,弹药保障的压力就能小很多。”
张百川仔细询问了细节:“发射药的问题呢?还有,掷弹筒弹和迫击炮弹的仿制进度怎么样?”
陈榘回答道:“发射药还是卡脖子,主要靠缴获和拆解。不过李师傅说,他们正在尝试用土法提取一些原料,摸索配方。掷弹筒弹的仿制已经有点眉目了,迫击炮弹难度大些,还在攻关。”
“告诉李师傅,不要怕失败,大胆尝试,需要什么资源,军区尽量满足。”张百川叮嘱道。兵工厂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部队战斗力的持续增长和根据地的更加稳固。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几天后,陈榘拿着一份刚破译的电报,脸色凝重地再次走进指挥部。
“司令员,政委,内线紧急情报。”陈榘将电报放在桌上,“土桥一次在岱崮惨败后,受到华北方面军的严厉斥责。他为了挽回败局和颜面,正在策划一次大规模扫荡。这次,他动用了第12军的主力师团,可能会调来战车部队和更多的航空兵。规模…可能远超岱崮。”
黎昱的脸色严肃起来:“看来,土桥一次是要孤注一掷了。”
肖桦握紧了拳头:“他来多少,咱们消灭多少,”
张百川看着电报,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告诉各部,扩编整训工作加快进度,但也要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把情报通报下去,让各旅旅长心里有数。”
他走到地图前:“土桥想把我们摧毁?那就让他来吧。正好,我们这二十万刚刚扩充、经过淬火的新军,也需要一块足够分量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