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裂痕(2 / 2)

当朝天子嘉靖帝,正穿着一身宽松的八卦袍,盘膝坐在蒲团上,闭目养神。他的面前,站着一个身穿飞鱼服,面容阴柔的男子,正是东厂提督,冯保。

“陛下,这是大同总兵李成梁,与山西巡抚联名递上来的八百里加急奏本。”冯保的声音尖细,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让人听着不起一丝波澜。

嘉靖帝眼皮都没抬一下,淡淡地说道:“念。”

“是。”冯保展开奏本,开始念道:“臣大同总兵李成梁,山西巡抚张维,谨奏:晋商乔家,胆大包天,为一己之私,竟敢纵火烧毁代王府所属铁峰山军用火药库,致使边军火器供应受到严重影响……代王朱衡,少年英才,临危不乱,于三日之内,便擒获真凶,并上缴罪证……”

奏本很长,详细叙述了事件的经过,其中对朱衡大加赞赏,称其“有太祖之风”,“智勇双全”。

嘉靖帝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直到冯保念完,他才缓缓睁开眼睛。那双看似浑浊的眸子里,闪过一丝谁也无法看透的精光。

“铁峰山……火药库?”嘉靖帝的声音很轻,“朕的那个皇侄,在山西,不光会炼铁,还会制火药了?”

“回陛下,据奏本上说,代王殿下改良了火药配方,威力巨大,李总兵所部装备之后,在与鞑靼小股骑兵的冲突中,战果斐然。”冯保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回答。

“呵呵……”嘉靖帝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战果斐然?一个藩王,手握重兵,占据矿山,私造火药……朕这个做叔叔的,倒是小看他了。”

暖阁内的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冯保连大气都不敢喘。他知道,这位沉迷修道的皇帝,看似不理朝政,实则将天下的一切,都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帝王心术,最忌藩王势大。

朱衡在奏本里表现得越是优秀,在皇帝眼中,就越是扎眼。

“李成梁想做什么?为他请功吗?”嘉靖帝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身旁的玉磬,发出清脆的声响,“他是不是忘了,他姓李,不姓朱。”

“奴婢……奴婢不敢妄议。”冯保的头埋得更低了。

“传朕的旨意。”嘉靖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奴婢在。”

“其一,晋商通敌,证据确凿,着三法司会审,严惩不贷。乔家……满门抄斩,家产充入国库。”

“其二,代王朱衡,护国有功,赏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但其身为藩王,于封地私开矿山,私制军火,终究不合祖制。”

嘉“但其身为藩王,于封地私开矿山,私制军火,终究不合祖制。”

嘉靖帝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

冯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知道,接下来的话,才是关键。

“这样吧。”嘉靖帝缓缓说道,“既然代藩的火器如此精良,正可为国效力。着令代王朱衡,自明年起,每年需向京师兵仗局,进贡新式火炮三百门,燧发枪三千支,以充实京营武备。所需钱粮、物料,由其自筹。若有延误,便是抗旨不遵。”

此言一出,冯保心中剧震。

高!实在是高!

这一道旨意,看似是恩赏,是重用,实则是一记最毒辣的阳谋。

每年三百门火炮,三千支燧发枪,这是何等巨大的产量?就算代王府有通天的本事,要完成这个任务,也必须将他所有的产能都压上去。钱粮物料自筹,更是釜底抽薪。

这等于是在逼着朱衡,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军工体系,变成一个为朝廷免费打工的血汗工厂。他赚不到一分钱,所有的利润和成果,都将被朝廷无情地吸走。

长此以往,不出三五年,代王府的财政就会被彻底拖垮,根基尽毁。

这道旨意,杀人不见血。它不会给朱衡留下任何造反的口实,只会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慢慢地将他勒死。

“还有。”嘉靖帝的声音再次响起,“代藩的匠学府,听说办得不错,竟能教化万民,培养能工巧匠。此乃教化之功,朕心甚慰。”

“派个人,去大同看看。”嘉靖帝的语气变得随意起来,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东厂里,找个机灵点的,扮作流民,混进他的匠学府里,当个杂役。朕想知道,我的好皇侄,到底都在教那些工匠们,学些什么‘新东西’。”

“奴婢……遵旨。”

冯保躬身领命,缓缓退出了西暖阁。

当他走到殿外,被正午的阳光一照,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圣心难测,天威如狱。

一场针对代王朱衡的巨大风暴,已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悄然成型。而远在大同的朱衡,此刻还正沉浸在扳倒晋商,即将大展拳脚的喜悦之中,对此,尚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