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代价是鲜血铸就的,但浸透鲜血的土壤中,有时也会萌生出意想不到的生机。
昆仑山太空城,最高科学院生物机械研究部。与星门防线外的肃杀和悲伤不同,这里弥漫着一种混合了紧张、兴奋与某种程度不安的奇异氛围。空气中飘荡着消毒液和某种难以形容的、略带腥甜的生物质气味。
巨大的隔离实验室中央,正是那具从“不屈号”上运回的、属于索林虫族的半机械化俘虏残骸。此刻,它已被完全拆解,各部分置于不同的分析平台上,如同被解剖的怪异标本。数十名联邦最顶尖的科学家,在陈星海的带领下,正围绕着这些残骸,进行着夜以继日的分析。
损失惨重,但这场用生命换来的接触战,也为联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窥探高等外星文明科技的机会。
“难以置信……简直是造物主的杰作,albeitaistedone.”一位材料学家盯着高倍电子显微镜下的影像,喃喃自语。屏幕上显示的,是虫族外骨骼装甲的微观结构。那并非单纯的金属或生物角质,而是一种分子级别的、有机纤维与无机晶体完美交织的复合材料。它既拥有生物材料特有的韧性和自我修复潜力,又具备了超越绝大多数合金的硬度和能量传导性。
“我们将其命名为‘生物合金’,”陈星海的声音通过实验室的广播系统响起,带着科学家特有的冷静与狂热,“初步模拟显示,若能复制这种结构,我们的战舰装甲强度至少可以提升百分之五十,且具备有限的损伤自愈能力。这将极大增强舰船的生存能力。”
另一边,对那种荧绿色“活性催化液”的分析,取得了更突破性的进展。
“它不仅仅是一种能量液和指令传输介质,”一位生物化学专家激动地指着光谱分析仪上复杂的波形,“我们发现,这种液体中蕴含的纳米机械单元,实际上是一种**prograableatter(可编程物质)**的初级形态!它们能够根据接收到的灵能或能量指令,快速改变自身排列组合,实现物质形态的有限度重塑!”
他调出了一段模拟动画:一滴“活性催化液”在接收到特定频率的能量波后,其内部的纳米单元迅速重组,短短数秒内,就从液体状态,变成了一根坚硬的探针,随后又分解,凝聚成一面微小的能量偏折盾牌。
“这意味着什么,诸位?”陈星海的目光扫过实验室里所有屏息凝神的科学家,“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能掌握这项技术,我们的战舰在受损后,或许不再需要返回船坞进行漫长的维修,而是可以利用储备的‘催化液’和能量,在现场进行快速的结构重塑和修复!甚至是……根据战场需求,临时改变局部装甲结构或武器配置!”
实验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简直是革命性的概念!
然而,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对虫族那独特的“生物-机械融合”路线的深入研究。
科学家们发现,虫族并非简单地将机械部件植入生物体,或者给机器覆盖上生物组织。它们的融合,是基于一种共享的、基于生物电和灵能的双重神经网络。
“看这里,”一位神经接口专家指着俘虏残骸中,那连接着萎缩生物大脑与复杂处理器的密集神经索,“它们的生物脑并未被机械完全取代,而是成为了一个协处理器和生物本能库,负责处理模式识别、危机直觉等非逻辑任务。而机械处理器则负责高速运算、精确控制和与蜂巢网络的连接。二者相辅相成,效率远超单纯的生物体或纯粹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