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鸟”火箭的成功回收,如同为联邦濒临枯竭的太空运输血管注入了澎湃的新血。发射成本断崖式下跌带来的最直接红利,便是“曙光号”空间站的组件发射与组装,进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下饺子”模式。
然而,真正的挑战,此刻才从地面转移到了那片冷酷的虚空。在近地轨道上,将一个个动辄数十吨、结构精密的庞然大物,在失重、温差极大、充满潜在辐射和微小陨石威胁的环境中,精准无误地拼接成一个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抵御未知风险的太空堡垒,其难度不亚于在狂风巨浪中穿针引线。
首个进行发射与对接的,是空间站的“脊梁”——“昆仑”核心功能舱。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提供居住和控制的舱段,而是整个“曙光号”的能量中枢、维生基石与结构核心。其内部,搭载着经过太空环境适应性强化的“火种3型”聚变反应堆,以及复杂到极致的循环水、空气净化系统。它的外壳,由最新批次的“谐波钢”整体锻造,布满了用于散热的蜂巢结构以及未来连接其他舱段的标准化接口。
发射过程毫无悬念。经过“归巢”技术验证的火箭,稳健地将这个重达一百五十吨的巨物推送至预定轨道。
真正的考验,在于对接。
在地面“伏羲”控制中心的精确引导和远程操控下,“昆仑”舱缓缓调整姿态,其前端那个如同巨大金属花朵的主动对接机构,正闪烁着规律的导航灯。而在它前方数十公里处,先前发射的、充当临时对接枢纽和提供初始动力的“灯塔”服务舱,也伸出了与之匹配的被动对接环。
真空无声,但通过遥测数据,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股令人窒息的紧张。
“相对速度,每秒零点一米。”
“姿态角偏差,零点零三度,在允许范围内。”
“对接机构引导雷达锁定稳定…”
地面指挥大厅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明紧握着拳头,虽然他负责的是火箭,但这一刻,他也为轨道上的同行们捏了一把汗。林薇站在江辰身边,目光紧盯着主屏幕上那两个在星幕背景下缓缓靠近的庞然大物。
“一百米…五十米…二十米…”
“主动对接探针伸出…接触!”
“捕获锁启动…确认抓握!”
“结构密封圈压紧…气密性自检通过!”
“能源、数据接口物理连接…确认连通!”
随着一连串清晰、冷静的指令和确认声从通讯频道中传来,主屏幕上,“昆仑”舱与“灯塔”服务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严丝合缝,仿佛它们生来就是一体的。
“对接成功!”
短暂的寂静后,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在指挥大厅内爆发!许多人激动地跳了起来,相互拥抱。这是历史性的一步!标志着人类在废土之后,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在太空“搭建”大型结构的能力!
“昆仑舱能源核心启动成功!输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