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院的建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促进联邦内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才融合的熔炉。来自东境的农家子弟,可能与北地的部落青年成为同桌,一起钻研精密的发动机图纸;来自海边的渔民后代,可能与内陆矿工的儿子一起,在实验室里分析着深海微生物的样本。
文化的碰撞、思维的差异,在课堂上、在宿舍里、在实习工坊中,时有摩擦,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共同的目标和求知的渴望下,化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动力。一种基于知识与技能的、超越地域出身的新型认同感,在这些未来的栋梁之中悄然孕育。
暗流:阴影下的启蒙与警惕
然而,就在教育普及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林薇所领导的“环境评估与异常事件调查总局”,以及“零”的监控网络,却将警惕的目光投向了这片本该纯净的领域。
根据人口普查中发现的“标记人群”数据,调查总局对全境所有教育机构,尤其是生源复杂的学院,进行了极其隐秘的背景筛查和动态监测。他们发现,那些携带“隐性标记”的个体,在接触到系统性的知识,尤其是在学习涉及能量、生物、历史等特定学科时,其大脑活动会出现极其细微但一致的异常波动,仿佛某种沉睡的东西正在被“激活”或“共鸣”。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编纂全国统一历史教材时,编纂委员会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学者主张如实记录大灾变的惨痛和废土时代的混乱,以警示后人;另一部分则认为应该淡化黑暗,更多强调重建的希望与联邦的光明未来,以免给年幼的学生造成心理阴影和绝望情绪。
而林薇团队在对各地收集上来的、战前遗留的零星教育资料(如儿童绘本、启蒙读物残片)进行分析时,惊恐地发现,其中一些流传甚广的、看似无害的童话或儿歌,其故事结构和隐含的象征意象,经过特定算法的解读后,竟能与“混沌低语”印记的部分结构产生难以解释的映射关系!
这发现让林薇不寒而栗。难道早在战前,某种无形的“污染”就已经开始通过文化教育的渠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影响人类的心智?
江辰在听取林薇的汇报后,沉默良久。他站在元首府办公室的巨大落地窗前,望着远处中心学校操场上奔跑嬉戏的孩子们,眼神深邃如海。
教育,是文明的灯塔,是驱逐蒙昧的火炬。
但如果连这火炬的光源本身都可能被污染,那么他们正在培养的,究竟是未来的希望,还是……潜在的危机?
“教材审查标准,必须严格制定,由你亲自把关。”江辰对林薇下令,语气沉重,“同时,在各级学校,尤其是专业技术学院,秘密引入经过设计的心理韧性课程和基础逻辑思辨训练,不动声色地加强学生们对精神影响和认知扭曲的抵抗力。”
“我们要播撒光明的种子,但必须确保,土壤之下没有潜藏毒根。”
教育的普及,在希望与警惕中坚定前行。联邦正在为未来投资,但无人知晓,这笔投资最终收获的,是璀璨的文明果实,还是……无法预料的苦果。巨大的悬念,如同教科书上未写完的篇章,等待着被时间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