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境的精密零件与新夏的合金板材在同一列火车上共振,
当碧波港的渔获隔日便能出现在新希望城的集市,
经济的力量如同地底奔涌的暗流,
悄无声息地冲垮了旧时代的隔阂,
将两个曾经对立的势力,
熔铸成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
“曙光线”如同一根被投入静湖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新夏与东境之间的生态。这不再是简单的贸易线路,它正以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将两地的经济命脉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第一节:钢铁动脉上的财富奔流
新希望城西站的货运编组场,如今成了最繁忙的地方。昼夜不息,汽笛声、调度员的呼喊声、车辆连接器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工业交响乐。
来自东境碧波港的列车,卸下的不再仅仅是之前协议中的精密机床零件和特种材料。车厢里开始出现东境的特产:经由特殊工艺处理、易于保存的海产干货;利用沿海独特气候种植的、风味奇异的瓜果;甚至还有一些恢复生产的、带有东境审美的手工艺品。
而发往东境的列车上,除了约定的矿产和初级工业品,新夏的“复兴一号”工厂出产的标准化工具、利用新冶金技术制造的轻便农具、林薇实验室授权的、效果温和的民用版“清瘴散”(基于青薇合剂简化)也成为了紧俏商品。更重要的是,装载着“希望号”同款改良蒸汽机、准备用于东境内河航运的庞大部件,也赫然出现在货单上。
铁路,让资源互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东境获得了稳定、优质的工业原料和提升生产力的机械设备,新夏则得到了丰富的生活物资和拓展技术视野的样本。
第二节:价格同步与市场融合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两地的集市上。
在新希望城的东区集市,来自碧波港的咸鱼价格,在铁路通车半个月后,下降了近三成,而品质却更有保障。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如今也能偶尔尝到来自遥远大海的风味。
反过来,在碧波港的市场上,新夏生产的铁锅、镰刀等铁器,因其优良的做工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得益于规模化生产),迅速占据了主流,使得本地一些技术落后的铁匠铺要么转型,要么开始学习使用新夏提供的优质钢材。
一种基于铁路运输成本的、动态平衡的价格体系正在两地之间自发形成。某种商品在某一地的价格异常,会很快被敏锐的商人通过铁路运输进行平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钢铁轨道的支撑下,发挥出了远超以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