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盖世悍卒 > 第466章 帝国觉醒的智慧之光

第466章 帝国觉醒的智慧之光(2 / 2)

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京城南的“化学会”每周举行实验演示,参加者需要提前报名并通过基础知识测试;“物理学会”则定期举办讲座,最近一次关于蒸汽机效率的演讲,甚至吸引了工部的官员旁听。

最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人才培养领域。帝国大学堂正式设立“格物科”,下设数理、化育、生物三个学系。入学考试不再考八股文,而是测试算学、逻辑和实验能力。

“我们需要专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直言,“就像军队需要专业的炮兵、工兵一样,帝国建设需要专业的科学家。”

这种专业化趋势甚至影响了官员选拔。今年吏部的“特殊人才举荐”中,首次单列了“格物人才”类别,要求推荐者提供具体的研究成果证明。

---

四、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专业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传统观念。

“君子不器”的古训仍是许多士大夫的信条。当年轻的化学家试图在《自然》学刊上发表论文时,一位翰林院编修公开质疑:“终日与瓶罐为伍,与匠人何异?”

更激烈的冲突发生在医学领域。当外科医生首次提出手术消毒的概念时,太医院的老太医们集体反对:“祖宗之法,何须更改?”直到一份统计数据显示,采用新法的军医院伤员死亡率下降三成,争议才逐渐平息。

经费问题同样棘手。当生物学家申请南洋考察经费时,户部官员的质疑很直接:“花三千两银子去抓虫子,有何用处?”最后还是皇帝特批才得以成行。

但专业化带来的成果正在改变人们的看法。当化学家研制出新的染料,让帝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翻倍;当物理学家改进的蒸汽机为矿山节省大量成本;当植物学家发现的抗病稻种使江南产量增加两成——质疑声渐渐变成了支持声。

最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一位老翰林身上。他原本坚决反对儿子学习“奇技淫巧”,直到一场瘟疫中,微生物学家研发的疫苗救了他全家的性命。老人后来在《京师日报》上撰文:“圣人之学治国,格物之学利民,皆为民也。”

---

五、走向未来的启示

专业化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进步,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格物院最新的项目论证会上,不同学科的专家坐在一起讨论海底电缆项目。物理学家计算信号衰减,化学家研究绝缘材料,生物学家分析海洋生物侵蚀,工程师设计铺设方案——这种跨学科协作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复杂问题,”项目总监总结说,“但没有专业深耕,连讨论的基础都没有。”

这种专业化趋势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扩散。地方官员开始聘用专业顾问,工坊主主动寻求技术支持,甚至连军队的战术推演也引入了数学建模。

变化的迹象无处不在:书店里开始出现专业着作专区,富人家庭聘请“科学教师”成为新时尚,商人们投资实验室期待新技术发明……

站在格物院的观象台上,院长徐光启望着远处的北京城感慨:“这才是真正的盛世之兆——不是刀剑的锋利,而是思想的深邃。”

夜幕降临,格物院的灯火依然通明。在这些灯光下,一个依靠专业知识和系统研究支撑的现代帝国,正在悄然成型。这条路或许比军事征服更加漫长,但其影响将远比任何战场胜利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