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像夏日暴雨前的闷雷一样,沉沉地滚进怡红院的。
先是几个小丫头交头接耳,神色惊惶,接着便见林之孝家的急匆匆进来,也顾不得避讳,直接向宝玉回了话。
我正伺候宝玉吃一碗冰湃的莲子羹,只听林之孝家的压着嗓子道:“二爷,东府里敬老爷……殁了。珍大爷和蓉哥儿已经告了假,星夜往回赶呢。”
宝玉手里的调羹“当啷”一声落在碗里,溅出几点汤汁。他脸色霎时白了,嘴唇动了动,却没说出话来,只怔怔地望着窗外那株茂盛的海棠,眼神里是一片空茫的惊骇。
我忙递过手帕,轻声安抚:“二爷节哀,仔细身子。”心下却也是骇浪翻涌。敬老爷虽常年不在府中,终究是长辈,又是这般突兀地“升仙”而去,只怕宁国府那边,要掀起滔天巨浪。
后来的事,便是通过往来传话的婆子和小厮们的嘴,零碎拼凑起来的。
据说珍大爷父子告假,礼部因当今天子以仁孝治天下,不敢怠慢,即刻具本上奏。
那奏本里的说辞,听得我心下暗叹——只说敬老爷是“进士出身,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玄真观,今因疾殁于寺中”,将那服丹砂烧胀而死的丑事,轻轻一笔带过。
更出乎意料的是,天子竟下了额外恩旨,追赐了贾敬一个五品之职,还特许灵柩从北下门进城,回私第殡殓,更命光禄寺按例赐祭,准许王公以下皆可祭吊。
这旨意一下,府里上下自然是感激涕零,都说皇恩浩荡。
连我们这边院里的粗使婆子们,在廊下歇脚时,也啧啧议论:“到底是咱们这样的人家,便是老爷这般……去了,也能挣来这般体面!”
我却隐隐觉得,这“体面”之下,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虚浮。
那玄真观里锁着的道士,那“烧胀而殁”的真实死因,像一块污渍,绝非这追封的官职和浩荡的皇恩所能彻底掩盖。
这恩典,与其说是荣宠,不如说是一块遮羞布,勉强维系着勋贵之家的颜面。
贾珍父子接了恩旨,更是日夜兼程。
听说在半路上,便遇见了府里派去接应的贾?、贾珖二人。
那贾?滚鞍下马,回话道:“嫂子恐哥哥和侄儿来了,老太太路上无人,特叫我们两个来护送老太太的。”
这话传回来,连我都觉得尤氏大奶奶思虑得周到。只是不知那贾?还回了些什么,只听后来跑腿的小厮学舌,说珍大爷听了家中事务,只连说了几声“妥当”,便再不多问,竟是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
那“妥当”二字,从他口中说出,总让人觉得带着一丝异样。
还有那小厮挤眉弄眼地补充:“蓉哥儿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珍大爷相视一笑……”这话声音极低,却像一根细针,猝不及防地刺入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