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功臣图形麒麟阁(1 / 2)

初平三年的第一场雪,悄然落在了洛阳城的飞檐斗拱之上。未及天明,整座帝都已是银装素裹,琼楼玉宇,宛如仙境。然而,比这雪景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从皇城深处传出的、低沉而肃穆的钟鸣。钟声九响,回荡在清冷的空气中,惊起了寒鸦,也唤醒了所有有心人的注意——今日,非同寻常。

南宫,司马门外,早已车马如龙。功勋卓着的将领、位高权重的公卿、乃至宗室贵胄,皆身着庄严隆重的朝服,静候于风雪之中。他们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那扇缓缓开启的宫门,以及门后那条笔直通向帝国权力核心的御道。人群的最前方,太尉皇甫嵩身披御赐的玄色貂裘,腰佩先帝所赐宝剑,虽年过半百,鬓角染霜,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他微微眯着眼,望着漫天飞雪,眼神复杂,有荣耀,有感慨,亦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如履薄冰的谨慎。他的身旁,司空卢植穿着朴素的儒袍,外面罩着一件厚实的棉斗篷,面容清癯,眼神温润而平和,仿佛周遭的喧嚣与荣辱,皆与他无关。另一位老将,已然致仕的朱儁,也在子侄的搀扶下立于前列,他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看着这熟悉的宫阙,眼中满是欣慰与释然。

“义真兄,”卢植轻声开口,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迅速消散,“听闻今日之后,我等朽骨,亦能伴随这汉家宫阙,流传后世了。”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文人特有的调侃,却也难掩其中的激动。

皇甫嵩收回目光,微微颔首,声音沉稳:“子干贤弟,此乃陛下莫大恩荣。然,画像悬阁,看似尊崇至极,又何尝不是一道无形的枷锁?”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自此以后,你我为官、为人,更需谨言慎行,方不负陛下今日之举,亦不负身后清名。”

卢植闻言,正色道:“义真兄所言极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我等臣子,但求问心无愧,辅佐圣主,安定天下而已。”他看向皇甫嵩,眼中是了然与共勉。

朱儁在一旁呵呵一笑,声若洪钟:“你们两个,就是心思太重!陛下雄才大略,赏罚分明。我等武人,提着脑袋为国效力,能得此殊荣,已是侥天之幸!想那卫青、霍去病,也不过如此了吧?日后儿孙问起,咱也能挺直腰杆说,你祖上,也是配享麒麟阁的!”他的话语粗豪,却道出了大多数功臣最直接的心声——青史留名,光耀门楣,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追求。

就在这时,一阵整齐而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一队身披精良玄甲,外罩赤红戎披的羽林卫士,手持长戟,小跑而来,迅速在御道两侧肃立。他们的甲胄在雪光映照下闪烁着冷冽的寒芒,动作整齐划一,沉默中带着一股凛然的杀气,瞬间让喧闹的宫门外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皇帝陛下的仪仗,就要来了。

宫门洞开,首先出来的并非天子銮驾,而是数十名手持拂尘、低头躬身的宦官。随后,才见那规模宏大、威严无比的皇家仪仗。旌旗蔽日,伞盖如云,金瓜、钺斧、朝天镫……种种仪仗在雪中缓缓前行,庄严肃穆。刘宏并未乘坐銮驾,而是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徒步走在仪仗的最中央。他年轻的面容在冕旒后若隐若现,看不真切表情,但那沉稳的步伐和周身散发的无形威压,让所有在场之人,包括皇甫嵩在内,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深深垂首。

“参见陛下!陛下万年——”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响起,震落了宫墙上的积雪。

刘宏步伐不停,目光平静地扫过跪伏在地的群臣,尤其在皇甫嵩、卢植等人身上略微停留了一瞬,随即淡然开口道:“众卿平身。今日雪景甚佳,恰逢麒麟阁功臣图像功成,朕心甚悦,特邀诸公同往观礼,共襄盛举。”他的声音清朗,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

“谢陛下!”众人起身,自动分列两旁,让出御道。

刘宏当先而行,皇甫嵩、卢植、朱儁等功勋重臣紧随其后,再后面是文武百官。队伍沉默地行进在覆雪的宫道上,只有靴子踩在雪上发出的“咯吱”声和仪仗队伍的脚步声,更添几分凝重。

人群中,五官中郎将袁绍,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走在最前列的皇甫嵩和卢植的背影,又飞快地扫过皇帝那年轻的背影,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他今日亦是盛装出席,身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他本有资格靠前,但此刻,他却觉得那身校尉戎装有些刺眼。凭什么?他袁本初,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如今却要屈居于一阉人(蹇硕)之下,而皇甫嵩、卢植这些“寒门”出身之辈,却能得享如此殊荣?那麒麟阁,本是悬挂辅佐高祖定鼎天下的功臣画像之地,他皇甫嵩、卢植,何德何能,竟敢与萧何、张良相比?这念头如同毒蛇,在他心中啮咬。他微微侧头,看向身旁同样脸色不太自然的弟弟袁术。袁术感受到他的目光,回以一个心照不宣的冷笑。

麒麟阁,位于南宫深处,靠近兰台、东观,本就是存放重要典籍、档案之所,环境清幽。经过数月修缮,如今更是焕然一新。阁楼高耸,飞檐斗拱在白雪覆盖下更显庄严。阁前广场以汉白玉铺就,此刻积雪已被清扫干净,露出温润的光泽。

刘宏率众臣在阁前站定。他仰头望着“麒麟阁”三个鎏金大字,沉默片刻,仿佛在追忆什么,又像是在酝酿什么。随即,他转过身,面向群臣,朗声道:“昔年汉室倾颓,内有奸宦蔽日,外有黄巾蜂起,更有边患不绝,江山飘摇,黎民倒悬。”他的声音带着一种沉痛的力量,将众人的思绪拉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幸赖皇天庇佑,祖宗余烈,更有在座诸位爱卿,或运筹帷幄,或披坚执锐,或安抚地方,或肃清吏治,终使社稷转危为安,天下重归宁静。”刘宏的目光缓缓扫过皇甫嵩、卢植、朱儁,以及他们身后那些在平定黄巾、清除宦官过程中立下功勋的将领和官员。

“朕常思之,功莫过于救社稷于将倾,德莫过于安黎庶于水火。有功不赏,有德不彰,非明君所为,亦非国家之福。”他话语一顿,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石之音,“故,朕效仿前汉故事,敕令画师,为定鼎功臣绘制画像,悬于此麒麟阁内!非惟彰显诸卿功绩,更是要让我大汉后世子孙、文武臣工皆知,凡忠心为国、勇于任事、功在社稷者,朕必不相负!国家亦必不相忘!”

“陛下圣明!臣等万死难报!”以皇甫嵩为首,所有被点到名的功臣,以及大部分官员,都再次跪伏于地,声音激动,甚至有老臣已然哽咽。这一刻,荣耀感冲刷着每个人的心灵。

刘宏亲手扶起最前面的皇甫嵩和卢植,温言道:“太尉、司空,还有朱公,以及诸位爱卿,请随朕入阁,一观尔等风采!”

麒麟阁内,灯火通明,檀香袅袅。与外面的冰天雪地相比,阁内温暖如春。众人的目光,第一时间就被阁内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幅巨大卷轴画像所吸引。

画像并非随意悬挂,而是依照功劳、地位,分列左右。居于最中央、最显眼位置的,正是太尉皇甫嵩与司空卢植。

皇甫嵩的画像,背景是硝烟未散的战场,他身披明光铠,按剑而立,目光锐利如鹰,眺望远方,眉宇间既有决胜千里的统帅威严,又有一丝怜悯苍生的疲惫。画师技艺高超,将他那种“国家柱石”的气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卢植的画像则截然不同,背景是书香弥漫的东观秘阁,他身穿儒服,手持书卷,正伏案疾书,神情专注而安详,眼神中充满了智慧与坚定,仿佛在为帝国谋划着长治久安的蓝图。其身后书架上,典籍琳琅满目,象征着他深厚的学养与在文化重建中的功绩。

朱儁的画像则突出其勇猛刚烈,背景是攻城略地的场景,他挥刀向前,须发皆张,充满了武人的豪迈之气。

再往后,是曹操、孙坚、刘备等新生代将领,以及其他在各方面有功之臣的画像。曹操画像凸显其机敏与果决,孙坚则强调其骁勇,刘备则刻画其仁厚与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