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枢密院立统兵权(2 / 2)

这道建立枢密院、收归调兵权的诏令,其冲击力甚至超过了之前的西园建军和北军改组!因为它触及的是最根本的权力规则,改变的是延续数百年的游戏法则!

朝堂之上,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为剧烈的无声震动。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脚下的政治大地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地震。

太傅袁隗终于无法再保持镇定,他出列躬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陛下!枢密院之设,虽为集中事权,然……然陛下日理万机,亲任枢密使,恐过于操劳。且调兵之权,尽归中枢,若遇边关紧急军情,千里迢迢请示洛阳,恐……恐缓不济急啊!是否可予边镇大将一定临机专断之权,以应不时之需?”

袁隗的话,代表了许多士族和边将的利益。他们担心,权力如此高度集中,会束缚地方手脚,影响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

刘宏似乎早有预料,淡然回应:“袁太傅所虑,朕已知之。枢密院并非僵化机构,朕会令其十二时辰值守,畅通各地军情驿传。遇有紧急军情,可走六百里乃至八百里加急,直送枢密院,朕会即刻处置。至于临机专断……”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斩钉截铁:“非常时期,自有非常之策。然何为‘非常’,需由枢密院与朕共同界定!绝不可再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滥觞!此例一开,后患无穷!朕宁可承担因程序而稍滞之风险,也绝不容许再有不受控制之军权存在!”

他的态度强硬无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为了绝对的安全和掌控,他宁愿牺牲一部分效率。

皇甫嵩站在队列前方,神色复杂。陛下让他担任枢密副使,是给他的体面和台阶,他心中感激。但听到这彻底的收权条款,他心中亦是百味杂陈。他明白,从此以后,他这位太尉、枢密副使,真的就只是一个高级顾问和执行官了,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手握节钺,威震一方。他默默地看了一眼御座上年轻而果决的皇帝,心中暗叹,躬身道:“老臣……遵旨。必当竭尽所能,辅佐陛下,打理好枢密院事务。”

连皇甫嵩都表态接受了,其他人纵然心中再有不满,也不敢再轻易出声反对。曹操目光闪烁,心中快速盘算着这枢密院成立对自己利弊。显然,这限制了他未来可能拥兵自重的可能性,但同样,也限制了如袁绍等其他人的可能性。而且,陛下如此重视军权,自己若能在枢密院体系中表现出色,或许能更接近权力核心?他不由得开始思考,如何能进入枢密院下属的某个重要曹司。

一些原本指望外放为将、掌握一方兵权的士族子弟,此刻心都凉了半截。这枢密院一立,调兵权一收,就算当上了将军、刺史,没有中央命令,也是个光杆司令,毫无意思!陛下的手段,真是太狠了!

朝会在一种近乎凝滞的气氛中结束。枢密院成立并收归调兵权的消息,如同最凛冽的寒风,瞬间吹遍了整个洛阳,并以更快的速度向着帝国四方蔓延。

刘宏回到南宫书房,脸上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制度的设立容易,但要让这套新制度真正有效运转,并让天下骄兵悍将习惯并服从这种前所未有的集中控制,难如登天。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那些远离洛阳的边镇和州郡。他们会乖乖上交旧的调兵凭证,等待枢密院的新虎符吗?那些习惯了有一定自主权的边将,如幽州的公孙瓒,凉州的董卓(此人虽还未成大气候,但已显桀骜),他们会甘心被这条无形的锁链拴住吗?

还有枢密院本身的运作。他亲任枢密使,固然确保了权力,但也意味着大量的军事决策需要他亲自处理,如何保证效率和正确?皇甫嵩作为副使,会真心配合,还是会因权力被架空而产生消极情绪?枢密院下属的各曹,能否在短时间内搭建起来,并有效履行职能?

更重要的是,这条“调兵逾五百人需枢密院命令”的铁律,必然会触犯无数人的利益。阳奉阴违、欺上瞒下、甚至伪造军情以获取调兵权的情况,很可能都会出现。如何监督?如何核查?这需要一套同样严密、甚至更加无孔不入的监察体系。

刘宏走到悬挂的巨大地图前,目光掠过帝国的辽阔疆域。他知道,枢密院的成立,如同在一池暗流涌动的水中投下了一块定基石,但也可能……会激化某些潜在的矛盾。

“传朕旨意,”他沉声对侍立的宦官吩咐,“命御史台加强对各地军府、边镇的监察,尤其是对兵马调动、军械储备的核查。凡有异常,立报枢密院与朕知!”

“另,着令尚书台荀彧,尽快拟定枢密院各曹职责细则及人员遴选标准,报朕审定。”

“还有,”刘宏顿了顿,眼中寒光一闪,“让蹇硕的西园军和完成改组后的北军五校,都给朕打起精神来!非常时期,需行非常之法!若有谁敢质疑枢密院调兵之权……”

他没有说完,但那股冰冷的杀意,已然弥漫开来。

枢密院的大幕已经拉开,但这出旨在绝对掌控军权的大戏,才刚刚开始。前方的路上,注定不会平坦。刘宏能否凭借这全新的制度,真正实现“权柄归一”?还是会在执行过程中,遭遇意想不到的反噬与挑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