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膺的方案,试图在官营与民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引入一定的市场竞争和民间活力,同时保持国家对核心资源的控制。
“此策听起来虽好,”那位管理过铁官的官员质疑道,“然则如何定价?统购盐价若低,灶户不愿;若高,国库受损。生铁料售价亦是如此。且民间作坊为求利,难免偷工减料,监管成本极高!”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有的政策构想,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数字和执行上。
一直沉默核算着什么的卢植,此时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此则需精算。需测算每户灶户年均产盐成本、合理利润,以定统购之价。需核算官营铁坊生铁成本,加上适当利润及税赋,以定售价。更需建立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与抽查制度。此事非凭空想象,需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支撑。”
他拿起几根算筹,在案上简易演示起来:“譬如,一郡有盐户千,年产盐若干斛,总成本几何?官府统购,需设仓廪、派官吏,此新增成本几何?发卖之价,需考虑运输、损耗、吏员薪俸,最终定价需低于以往官盐之价而高于劣质私盐之价,方有竞争力……这些,皆需详细核算。”
卢植提出的“核算”方法,将一场可能流于空谈的辩论,拉回到了务实的数据层面。蔡邕等人纷纷点头,开始讨论如何设计调查表格、如何选取样本郡县进行试点测算。
李膺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感慨。这才是陛下设立秘阁的真正目的所在!不再是清流空谈道德文章,而是要将经世致用之学,与具体的国政难题相结合,用数据、用方法,去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卢子干所言,切中要害。”李膺总结道,“‘官民合营’是否可行,能行至何步,非凭臆断,需数据说话。老夫意,可先将此构想细化,形成条陈,并附上所需调研核算之事项,呈报陛下。若蒙允准,便可择一二郡县先行试点。”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此事关乎国本,需慎之又慎。诸公皆国之栋梁,望能摒除门户之见,同心协力,为陛下,为天下苍生,谋一良策。”
秘阁内的讨论,一直持续到宫灯初上。当李膺、卢植等人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躯离开静室时,窗外已是繁星点点。
卢植与李膺并肩而行,低声道:“李公,今日之议,虽只是开端,然方向已明。只是……盐铁之利,牵动天下豪强、官宦利益甚深。此议若出,恐非仅在秘阁内引起波澜。”
李膺停下脚步,望着夜空,喟然长叹:“岂能不知?昔年桑弘羊,亦非仅因政见不同而遭祸。然既食汉禄,承陛下信重,明知山有虎,也要向虎山行。但愿陛下……圣心坚定,能为我等抵挡明枪暗箭。”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秘阁虽静,却非世外桃源。这里产生的每一个想法,都可能在未来掀起巨大的政治风浪。而他们这些秘阁中人,早已不知不觉,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夜色中,秘阁的轮廓在星光下显得愈发深邃静谧,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正在默默积蓄着改变天下的力量。而关于盐铁政策的这场论战,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较量,或许还在不久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