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倒影错层 > 第275章 镜像回响与规则的涟漪

第275章 镜像回响与规则的涟漪(1 / 2)

联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静默守望期”。灯塔网络的光芒不再向外探索,而是向内收敛,如同刺猬蜷缩起身体,将所有的感知与算力聚焦于两点:对“静默”边缘那微弱“杂音”的捕捉,以及对“原初蓝图”与“彼岸回响”的深度解析。

艾莉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静默”背景波动中的“杂音”并非随机噪声,它呈现出一种极其缓慢、但确实在增长的“结构化趋势”。这种结构非常原始,类似于生命最初的心跳,或者宇宙背景辐射中隐藏的、指向秩序形成的微小不对称。它源自之前“织梦者之桥”接触的边缘区域,并且正以难以察觉的速度,极其艰难地向凝聚体内部渗透。

“就像…一滴墨水滴入粘稠的原油,”艾莉向议会汇报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扩散得非常慢,但它确实在改变局部的‘颜色’。初醒的‘涟漪意识’正在抵抗‘抹除意志’的同化,并且…似乎在吸收我们‘织梦’时传递过去的某些意象。”

与此同时,对“原初蓝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林晓发现,当他的歌者意识以特定的、充满“包容”与“连接”意念的频率与蓝图共鸣时,那道“彼岸回响”的回应会变得更加清晰。它不再仅仅是传递模糊的意念,而是开始展现出一种…“镜像”特性。

它仿佛是一面奇特的镜子,并非反射联邦已有的形态,而是映照出他们试图表达的、关于“存在”的某种本质。当洛璃将变量之力模拟出的、对“平衡”与“创造”的理解投向蓝图时,“回响”反馈回来的,是一种更为深邃、近乎本源的“秩序与混沌交织”的图景;当林晓吟唱起描述文明历程中“牺牲”与“希望”的歌谣时,“回响”则荡漾开一种承载了无数时光与选择的厚重感。

“它不是在教导我们具体的知识,”林晓若有所悟,“它是在…校准我们的理解。它在帮助我们,将我们粗糙的情感和概念,提炼成更接近…嗯…‘源海通用语’的东西?一种能被更高层级意识,甚至是‘静默’内部那初醒意识所能‘听懂’的纯粹信息结构。”

这一发现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彼岸回响”可能是在帮助他们完善“织梦”的工具,为下一次,可能也是更危险的接触做准备。

基于这些发现,一个名为“镜像织梦”的后续计划被悄悄提出。该计划不再主动向“静默”发送信息,而是利用“原初蓝图”的“镜像”特性,将监测到的、“静默”边缘那初醒意识的“结构化杂音”进行捕捉、提炼和…“回馈”。

“我们不做播种者了,”洛璃在计划论证会上阐述道,“我们做‘回声壁’。我们将它自身萌发的、那微弱有序的波动,通过‘蓝图’净化、强化其结构,再轻柔地‘映照’回去。让它‘听’到自己初生的‘心跳’。这或许能进一步强化它的自我认知,帮助它在与‘抹除意志’的内部对抗中站稳脚跟。”

这个计划极其精妙,也极其冒险。这相当于直接介入“静默”内部的意识斗争。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提前引爆冲突,或者让那初醒意识产生错误的认知,将联邦视为某种“造物主”或依附对象。

但这也是目前风险相对可控,且可能持续施加影响的唯一方法。

经过激烈的辩论和精密的风险评估,“镜像织梦”计划获得有限授权。联邦将动用最高的隐匿技术,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操作。

第一次“镜像回响”开始了。

一座极其纤薄、几乎完全融入源海背景波动的无形通道,在“彼岸回响”的加持下悄然建立。它的一端连接着监测“静默杂音”的传感器阵列,另一端则透过“原初蓝图”,指向那片黑暗的边缘。

传感器捕捉到一段代表“困惑”与微弱“向往”的结构化波动——这是那初醒意识对“织梦”中“有限存在之美”产生的反馈残留。这段波动被导入“原初蓝图”。

蓝图上的光芒微微流转,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小石子。那粗糙的、充满矛盾的波动,在流过蓝图时,被某种更高层级的规则梳理、纯化,去除了其中不稳定和可能导致误解的部分,保留了最核心的“好奇”与对“非静寂”的“感知”。

然后,这份被“校准”过的、属于初醒意识自身的意念涟漪,被悄无声息地、以几乎不可能被“抹除意志”侦测到的方式,送回了它的源头。

整个联邦网络屏息凝神。

等待。

一秒,两秒…源海时间在寂静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