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二十一日,黎明。白际山深处,寒气浸骨。天目山主力部队在成功摆脱“黑云寨”土匪的纠缠后,并未获得喘息之机。日军那支如同幽灵般尾随的精锐挺进队,以及天空中不时掠过的侦察机,如同两把悬在头顶的利刃,让整个行军队伍笼罩在极度紧张的氛围中。被动挨打,迟早会被拖垮。宋希濂深知,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打掉这条毒蛇的“信子”,才能争取到宝贵的转移时间。
部队在一处密林环绕的洼地短暂休整。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赵锡田(前卫团长)、马富贵(后卫团长)、高天亮、徐锐等人借着晨曦的微光,蹲在岩石后紧急商议。地图铺在潮湿的苔藓上。
高天亮首先汇报侦察结果,语气凝重:“师座,政委。基本摸清了。鬼子挺进队约三十五人,装备精良,清一色百式冲锋枪、掷弹筒,配备电台和军犬。指挥官可能是个中尉。他们极其狡猾,行军路线飘忽,总与我们保持一到两里距离,利用地形隐蔽,极难捕捉。其斥候小组前出侦察,主力跟进,战术素养很高。另外,昨天那架侦察机之后,今天凌晨又有一架低空掠过,虽未投弹,但显然是盯上我们了。”
赵锡田指着地图上一处险要:“这样被咬着走太被动!部队疲惫,伤员增多,速度提不起来。一旦被鬼子飞机精确定位,引导大部队合围,我们就危险了!必须干掉他们!”
马富贵担忧道:“可这帮鬼子是精锐,硬拼代价大。而且我们在明,他们在暗,怎么打?”
李慕华分析:“关键是那只电台和军犬!电台能召唤飞机和援军,军犬能追踪气味。必须先打掉这两个点!但对方警惕性极高,难以下手。”
徐锐补充内部情况:“部队连续行军,官兵极度疲劳,非战斗减员增加。粮食消耗快,士气有些低落。部分官兵对不断转移、前景不明感到焦虑。”
周明远强调:“军事上要果断,政治上要鼓劲!必须尽快打一个胜仗,哪怕是小胜,也能提振士气!但行动必须周密,确保成功!”
众人意见集中在:必须打,但怎么打才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效果?
宋希濂沉默地审视着地图,手指在几个关键节点划过,目光最终停留在一条狭窄的、名为“鬼见愁”的峡谷地带。良久,他抬起头,眼中寒光一闪:“不能再让这条毒蛇跟着了!就在‘鬼见愁’,给他做个了断!”
他决断道:“方案:诱敌深入,设伏围歼!行动代号:‘断尾’!”
他具体部署:“一、诱饵部队:赵团长,从你团抽调一个连,伪装成掉队的后勤单位,携带少量破旧物资,沿‘鬼见愁’峡谷外侧大路缓慢行进,故意露出破绽,吸引鬼子挺进队注意!”
“二、伏击主力:高天亮!‘猎影’队全员,加上从警卫营抽调一个精锐排,由你统一指挥,秘密提前埋伏在‘鬼见愁’峡谷两侧的绝壁上!配备所有最好的武器,特别是狙击步枪和炸药!任务是等鬼子进入伏击圈后,首先打掉电台和军犬,然后全力开火,速战速决,一个不留!”
“三、掩护与阻击:马团长,你率后卫团主力,在伏击圈后方五里处占据有利地形,构筑阻击阵地,防备可能出现的日军援军(如果电台信号已发出)。同时,派小股部队向其他方向佯动,迷惑敌人。”
“四、情报与支援:李参谋,严密监听日军无线电,特别是挺进队的频率。徐科长,派出侦察小组,监视周边更大范围敌情。王处长,组织担架队和医疗组,随时准备抢救伤员。”
“五、全局配合:主力部队由周政委和我率领,继续按计划向前转移,但在伏击期间,放慢速度,保持与伏击部队的联系。一旦得手,立即加速前进!”
“高队长,”宋希濂盯着高天亮,“这一仗,关键在隐蔽,在突然,在狠辣!我要你们像真正的猎豹一样,一击必杀!有没有信心?”
“有!师座!保证完成任务!绝不让一个鬼子跑掉!”高天亮挺直身躯,眼中燃烧着战意。
“行动!”宋希濂大手一挥。
命令下达,各部迅速行动。赵锡田团的那个“掉队连”故意拖拖拉拉,炊烟时起时落,甚至“不小心”遗落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物品。高天亮则率领精心挑选的六十余名伏击队员,携带精良装备,利用拂晓前的黑暗和复杂地形,悄无声息地潜入“鬼见愁”峡谷两侧的预设阵地。他们利用岩石、灌木巧妙伪装,枪口对准峡谷下方那条唯一的通道。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果断决策和有效部署获得的积分,进行了针对伏击战的专项兑换:
【兑换:“专用狙击步枪消音器”x4具,“反步兵定向地雷(克莱莫)”x10枚,“高强度伪装网”x20张,“红外夜视仪(被动式,微光)”x2具,“单兵多功能战术背心”x60套,“高效军犬驱避剂”x50份。】
【叮!兑换成功!装备已合理化配发至伏击部队(解释为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盟军实验性装备及缴获品改装)。】
这批装备,特别是消音器、定向雷和微光夜视仪,极大增强了伏击的隐蔽性、突然性和杀伤力。
南京,日军特高课。课长收到挺进队发回的例行报告:“……支那军继续向西北山区溃逃,队形散乱,似有掉队单位。我队正谨慎跟踪,随时报告位置。”课长满意地点头,回复:“继续跟踪,保持距离,等待战机。航空兵会配合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