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情报与保卫,警钟长鸣,主动出击。徐科长,你的敌工科任务更重了!要像篦子一样,反复梳理内部,同时,积极向敌占区渗透,获取情报,争取伪军,打击汉奸特务!”
“总之,”宋希濂目光扫过全场,“我们要把天目山根据地,建设成打不垮、饿不死、分化不了的钢铁堡垒!这个过程会比正面厮杀更艰苦、更漫长!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发动群众,就一定能坚持下去,直到最后的胜利!散会!”
会议结束后,各项决议迅速落实。根据地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部队开始有计划地轮换休整,开展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政工干部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各村镇,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山上山下,到处是开荒种地、兴修水利的热闹景象。被服厂里,妇女们日夜赶制冬装;简易兵工作坊里,老师傅带着徒弟们修复枪械,制造土地雷和手榴弹。
宋希濂沟通系统,看到因“惊雷”行动的巨大成功和战略调整带来的积分增长,进行了着眼于长期建设和内部提升的兑换:
【兑换:“高产抗旱作物种子(玉米、土豆)”x1000公斤,“简易水利工程技术手册”x100本,“基础医疗卫生防疫指南”x500本,“扫盲课本(成人版)”x2000册,“初级军工冶炼技术(坩埚钢)资料”x1套,“无线电零件(通用)”一批。】
【叮!兑换成功!物资与知识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重庆方面部分兑现的技术援助、国际友人捐赠及根据地自身缴获与总结)。】
这批物资和知识,虽然不能立即转化为战斗力,却从根基上增强了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体现了从“生存”到“发展”的战略转变。1
南京,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部。松井石根大将面对“鬼跳涧”事件引发的国际质疑和内部指责,暴跳如雷。在严令封锁消息、反诬中国军队的同时,他批准了参谋本部制定的针对天目山的“淤泥”计划。该计划核心是:军事上以严密封锁和定期扫荡为主,经济上彻底孤立,政治上扶植汉奸势力进行“治安强化”,宣传上污蔑抹黑,特务工作上加强渗透和策反,意图将天目山这块“硬骨头”陷入“淤泥”中,慢慢窒息而死。一支专门从事经济封锁和特务破坏的“别动队”被加强给浅野旅团。
重庆军委会的正式嘉奖令和宋希濂的中将委任状抵达,并附带了一笔微薄的奖金和象征性的弹药补充。负责联络的参谋私下向李慕华透露,武汉会战形势吃紧,物资优先保障正面战场,希望天目山部队“体谅时艰,克服困难”。现实的无奈,让天目山军民更加坚定了自力更生的决心。
通过“戚七”和部分外国传教士的努力,天目山部队英勇作战并揭露日军毒气战的事迹,开始在一些国际媒体上传播,引发了小范围的人道主义关注。个别国际援助组织表示愿意提供医疗帮助,但运输通道是最大难题。同时,“戚七”传来密信,告知已初步建立一条新的、更隐蔽的补给线,但风险极大,首次运输尝试将在月内进行。
傍晚,哨兵在根据地边缘巡逻时,发现了一串可疑的脚印,从敌占区方向延伸过来,但在靠近警戒区时消失。经侦察兵勘查,脚印属于一种不常见的胶底鞋,步伐间距均匀,像是经过训练的人留下的。虽然痕迹很快被风雪掩盖,但这个发现,让徐锐警惕起来——新的渗透,可能已经开始了。
新年夜,天目山飘起了雪花。在各营地的篝火旁,官兵们和部分群众聚在一起,举行简朴的迎新活动。没有美酒佳肴,只有烤红薯和热水,但气氛却格外热烈。宋希濂和周明远等人分头到各部队看望官兵。
在侦察连的篝火旁,宋希濂对围坐的战士们说:“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流了血,牺牲了战友,但我们狠狠地打击了鬼子!新的一年,我们会更困难,鬼子想把我们困死、饿死!但我们有天目山,有老百姓,有你们这些不怕死的英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坚持下去!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团结一心,抗战到底!”战士们激昂的呼喊声,在雪山峡谷中回荡,压过了风雪的呼啸。
深夜,宋希濂站在“鹰巢”洞口,望着漫天飞雪和山下零星篝火,心中充满庄严的使命感。炸掉毒气列车只是一个高潮,漫长的、考验韧性的斗争,才刚刚开始。他知道,更艰苦的岁月还在后面,但天目山的烽火,必将越烧越旺。
远处,一串新的脚印,正悄悄指向根据地的腹地,预示着新的挑战,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