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装备的到来,极大提升了“斩毒”队的生存能力和任务成功率,尤其是防化服和检测仪,是应对细菌战的利器。
与此同时,日军“菊水”部队设在“野人谷”深处的秘密据点内,气氛却并非一片和谐。负责人筱冢义男中佐正对“凋零”小组负责人中村博士大发雷霆。
“八嘎!中村君!首次行动就被支那军察觉,还留下了痕迹!你的‘凋零’小组是干什么吃的?!”筱冢怒斥道。
中村博士是个戴着金丝眼镜、面色苍白的中年人,他扶了扶眼镜,冷静地反驳:“筱冢中佐,霍乱弧菌的投放本就需要一定剂量和条件才能起效。少量试探性投放,被对方先进设备检测到,并非不可能。这说明支那军比我们想象的更警惕,装备也更精良。我建议暂停行动,重新评估方案。”
“不行!”筱冢断然拒绝,“方面军司令部要求尽快见效!你必须加大剂量,扩大投放范围!我要让天目山变成瘟疫之地!”
中村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中佐!这是违背科学和人道的!大规模疫情一旦失控,也可能波及皇军!”
“住口!”筱冢咆哮道,“为了圣战,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你只管执行命令!”
两人的争执,揭示了日军内部在细菌战问题上的矛盾与疯狂。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高天亮率领三十名全身笼罩在高级防化服中的“斩毒”队员,如同来自未来的战士,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通往“野人谷”的密林之中。他们携带了最先进的装备,也背负着整个根据地的希望。
“野人谷”内地形极其复杂,毒瘴弥漫,沼泽密布。队员们依靠检测仪避开有毒区域,利用夜视仪和攀岩装备在绝壁上艰难前行。途中,他们发现了多处疑似日军布设的诡雷和传感器,均被小心排除。根据脚印和车辙痕迹,他们逐渐逼近山谷深处。
深夜,行动队终于在一处极其隐蔽的洞穴群外,发现了日军的暗哨和隐蔽的通风口。洞穴经过人工修整,入口伪装成天然岩石,内有微弱的灯光和机器运转声。
高天亮通过微型通讯器部署任务:“一组,清除外围哨兵;二组,封锁所有出口;三组,跟我从主洞口强攻!记住,优先使用催眠弹,尽量抓活的!尤其是技术人员!”
行动开始!一组队员用消音武器精准干掉哨兵。高天亮带领三组队员,迅猛冲入主洞穴!洞内景象令人震惊:简易的实验台、培养皿、冷藏柜,还有几名穿着白大褂、正在忙碌的日军技术人员!
“不许动!”高天亮用日语大喝,队员们举枪瞄准。日军技术人员大惊失色,一名军官试图拔枪,被高天亮一枪击毙。其余人员被迫举手投降。高天亮迅速控制现场,命令队员搜查。
在洞穴深处,他们发现了大量标有生物危害标记的容器、特种投射器和完整的“菊水”部队行动文件!最重要的是,他们生擒了那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村博士!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撤离时,洞口突然传来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负责封锁的二组报告:“大队日军增援赶到!我们被包围了!”
原来,筱冢义男接到秘密据点遇袭的警报,亲率主力赶来增援!洞口爆发惨烈战斗。“斩毒”队员凭借先进装备和地形拼死抵抗,但日军人数众多,火力凶猛。
高天亮当机立断:“不能恋战!携带俘虏和重要样本文件,从备用路线撤退!”他指挥队员用催眠瓦斯弹开路,利用绳索从洞穴后壁的裂缝滑下深谷,借助夜色和复杂地形,艰难突围。
突围过程中,多名队员为掩护战友和珍贵样本壮烈牺牲。最终,高天亮带着包括中村博士在内的三名俘虏、部分菌株样本和大量文件,成功摆脱追兵,于凌晨时分返回根据地,但三十名队员仅回来了十八人,且多半带伤。
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斩毒”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中村博士和样本文件的获取,意味着天目山掌握了日军进行细菌战的铁证,并可能从中找到防控疫情的关键信息。
宋希濂等人看着牺牲队员的遗体和高天亮带回的战利品,心情无比沉重。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
审讯中村博士的工作立即展开。初步审讯得知,日军“菊水”部队储存的细菌武器种类和数量远超想象,并且计划在更大范围使用。
宋希濂看着审讯报告和样本,对周明远和李慕华说:“我们斩断了一根毒源,但鬼子绝不会罢休。接下来的斗争,将更加残酷。我们必须尽快利用这些证据,同时做好应对更大规模细菌战的准备。”
黎明的曙光再次照亮天目山,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深刻的忧患和更坚定的决心。下一章,围绕细菌战证据的利用与反制,将展开新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