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水电突围(2 / 2)

会议气氛沉重。周明远首先分析了补给困境:“库存粮食最多维持半月,食盐、药品更为紧缺。以往依靠的几条秘密补给线,风险已极大。”

李慕华指出:“日军的舆论战很毒辣,必须反击。否则时间一长,山民不敢接济我们,甚至内部也可能产生动摇。”

张云鹤主张强硬:“派部队下山,打掉鬼子几个外围据点,抢物资!顺便破了他们的谣言!”

沈青山反对:“不行!鬼子正希望我们下山硬拼!他们的讨伐队说不定就等着呢!应该化整为零,用小股部队更隐蔽地活动,同时加强和可靠村寨的直接联系。”

陈沛文怯生生地举手:“宋师长,各位长官……我们政训处可以编写一些宣传单,说明真相,揭露鬼子阴谋,表明我部抗战到底的决心。能不能……想办法散发到山外去?”

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这时,玄诚道长沉吟片刻,开口道:“宋师长,贫道或有一策。白云观与山外一些寺庙、道观素有往来,香客中也有些心怀正义之士。这条线,鬼子未必注意。或可尝试,通过宗教渠道,小批量、多次地转运些最急需的物资,如食盐、药品。同时,观中弟子下山云游,亦可携带宣传品,暗中散发。”

道长的提议,提供了一条意想不到的、非传统的补给和宣传渠道。众人眼睛一亮。

宋希濂权衡再三,综合各方意见,做出决策:

“一、军事上,暂不进行大规模下山行动。高天亮、沈青山的反渗透突击队,活动范围可适当延伸,重点打击日军零星巡逻队和小型哨所,夺取物资,但必须快打快撤,绝不恋战!同时,严密监视日军可能调来的‘讨伐队’动向。”

“二、补给上,多条腿走路。周参谋长,你负责统筹:(1)加大内部垦荒和狩猎采集力度;(2)由沈队长选派绝对可靠、熟悉地形的小分队,尝试重启风险较低的旧补给线,但以情报传递为主,物资运输为辅;(3)玄诚道长,烦请您动用宗教渠道,尝试运送关键物资,此事由李参谋配合,务必隐秘!”

“三、宣传上,陈沛文,你们政训处立即动手,编写通俗易懂的传单和口号,内容要真实感人。散发渠道,依托道长云游弟子和沈队长的地下交通员。”

“诸位,”宋希濂目光扫过众人,“日寇想困死我们、脏死我们!我们偏要活下去,还要活得堂堂正正!要把这天目山,变成插在他们心口的旗杆!”

会议结束,各项任务迅速部署下去。

傍晚,后山水电小组传来了初步进展:引水渠已初步疏通,废弃的石磨基座清理完毕。石永固甚至用木头和旧零件,勉强做出了一个简易水轮模型。虽然离发电还很遥远,但这份在战火中求索技术的执着,却像一缕微光,照亮了艰难的前路。

营地一角,陈沛文和几个学生兵在油灯下,认真地编写着传单,字句朴实,却充满力量:“告父老乡亲书:国民革命军第36师仍在战斗!宋希濂师长与全体将士,誓与倭寇血战到底!日寇散播谣言,劫掠乡里,嫁祸我军,其心可诛!望我同胞,明辨是非,同心抗日!”

夜色渐深,营地恢复了宁静,但一种更加坚韧的信念在悄然生长。他们面对的困难前所未有,但求生的意志和战斗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就在宋希濂部为生存而奔波劳碌之际,南京方面的消息通过时断时续的电台传来,字字泣血:日军已兵临城下,外围阵地激战惨烈,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一种巨大的悲怆感,即便远在天目山,也能感受到。

宋希濂站在崖边,遥望东南方向,默然无语。首都沦陷在即,国之殇,民之痛。但他知道,他和他的部队,不能沉溺于悲伤。他们在这里坚持下去,战斗下去,就是为这个饱经磨难的国家,保留一份不屈的火种。

“师座,”李慕华悄然来到他身边,低声道,“南京……怕是守不住了。我们这里,更不能有失。”

宋希濂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没错。南京的仗,有人打。天目山的仗,我们来打!告诉同志们,无论山外如何风雨飘摇,我们脚下的这片山,就是我们的阵地!只要还有一个人,一颗子弹,就要让鬼子不得安宁!”

他转身,走向灯火阑珊的师部。天目山的这个夜晚,格外漫长,也格外坚定。而山外,日军针对性的“山林讨伐队”的调动,以及“影”队更加隐秘的渗透,正在悄然进行。下一章,山雨欲来。

十一月十七日,在技术突破的萌芽、外部封锁的加剧、内部应对策略的调整和南京危局的阴影中度过。天目山根据地,在巨大的压力下,艰难地拓展着生存空间,锤炼着战斗意志。